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讲好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6-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共识,就是对自身文化要有自信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这,要求我们对历史文化真相有了解。无论你是老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首先你要敬畏自己的历史,

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一种共识,就是对自身文化要有自信感、自豪感和归属感,而这,要求我们对历史文化真相有了解。无论你是老广州人还是新广州人,首先你要敬畏自己的历史,致敬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价值,从而开创未来,这是在一个链条上环环相扣的多个步骤。

收藏周刊:我们也有观察到,近年来,在运用新形式讲述“老故事”方面,有关单位做了许多“再现”和“活化”尝试。但,怎样才能使人们从“看热闹”转化成真正的热爱?

少年强则国强,您想想,100年前的年轻人就在这里呼吁国家自强、国家奋发,所以,不要说广州只有“吃”,没有“精神”,我们的精神内核就体现在这些地方。

收藏周刊:而如今是“芒果台”把流行做到了生生不息……

梁凤莲:要讲好广州故事,首先就要去好好解读广州历史,懂得她真正的价值。我觉得,不敬畏历史,是讲不通岭南文化的;不敬畏历史,你也根本不可能去建立一个值得他人敬重的城市形象。同时,非常忌讳“碎片化”讲述--讲好广州故事,一定要在大历史框架下呈现完整性的有机连接,不能断裂。

■收藏周刊记者 潘玮倩

您看这些出土文物,它就是历史留给现在的一个最好的见证,它是最有力的实证,比什么训诂什么考证都来得扎实,因为“它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文物见证时代风华,学术建构要成体系,宣传传播要成体系,最重要的是评判标准也要成体系

收藏周刊:在文化普及和文物见证时代风华方面,您也曾说过,尤其是自秦汉以来出土的众多文物遗产,让我们强烈感受到广州文化的脉络。

梁凤莲:我还要举个例子,就是关于红色文化。广东的红色文化在整个中国的近代史版图里举足轻重,要从这个高度去认识。全省红色资源数量和级别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多项工作创新在全国首开先河[全省现有革命类博物馆57家,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21个市82个县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2021年,核定公布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居全国第四;可移动革命文物4783件(套),均为珍贵文物。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编者注]。

而且,这样的“财富”,延续到今天,每到历史关节,我们是可以“运用”的,从而继续成就更大的光荣与梦想。

收藏周刊: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代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以及改革开放前沿地,然而,当谈及对广州的印象,不少人觉得广州的本土文化仍然难以说清,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反差?

■《南国商都·十三行》局部,张弘、刘思东等集体创作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一代更比一代强。

因为了解,才能深爱。只有当我们了解了一座城市的过去,才能对她的现在和未来,爱得更加深沉而笃定。

如今的世界一流城市,它们都是一方面运用其生活方式,去主导了很多人的生活模式,一方面在运用其价值观,去影响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而广州,都做到了这两点。

你要了解这些,才能解释、接受、认同。一个城市的了不起,无非就是两个抓手,一是价值观的输出,一是生活方式的输出,这个生活方式当然也包括我们的粤剧,包括饮食文化、骑楼文化林林总总。

梁凤莲:区别于河流文化和农耕文化,广州是海洋文化、商贸文化,是中华文化“仁义礼智信”核心价值观在大海之滨孕育的一颗新的种子,在海风吹拂下结出怡人果实。我要特别说到,因为曾身处“化外之地”等原因,我们可以自主生长、可以有选择地接纳外来文化。从近处看,农耕文明的传统风俗能出现在都市,CBD能扒龙舟;而在更深广层面上,这就是这座城市会在近百年来如此重要、发挥如此大影响力并将继续成为大湾区引领城市的关键原因。

当这样去看待自己的文化,是不是充满了自豪感?你就不会觉得,我是应付任务一般去参观这些展览,你在参观的过程中,就会感受到前人的有血有泪,辉煌奉献。

这么一看,就会觉得这个城市,不仅有千年商都的一面,它还有勇立潮头、为了民族复兴、为了强国富民而做出的一系列变革性的贡献。从近代开始的这100多年的高光时刻,永远都没有离开过广州!

如何讲好广州故事?

梁凤莲:我举个例子,广东粤语流行歌曲曾蓬勃发展,并在上世纪末,达至全盛。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2/0612/1759.html



上一篇:鄞州成立宋韵文化研究中心!让宋韵文化流动起
下一篇:聊城市书画研究会红色文化学习实践基地揭幕仪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