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岑:要发挥好金融,特别是资本市场对文化产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赵岑表示,各地联动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在疫情期间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纾困机制,通过再贴现、再担保、再贷款等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精准帮扶文化企业。

赵岑表示,各地联动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在疫情期间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纾困机制,通过再贴现、再担保、再贷款等政策,与产业发展政策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精准帮扶文化企业。

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线下实体企业仍面临着营业中断的影响,恢复速度并未达到预期。今年一季度,全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140亿元,同比下降22.7%,“五一档”电影票房共计收入2.9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82.26%。

5月27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赵岑在新京智库春季峰会“金融之策”分论坛上表示,数字时代的到来,以文化和数字技术融合为特点的文化新业态不断丰富着国际传播的形式与内容,也为中华文化突破时空界限、文化壁垒、语言障碍,以及进一步扩大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提供了更多空间和可能。

另外,政府可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各种重大的公共服务项目和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发挥金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各地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政府专项债,包括文旅PPP项目等模式,支持新时代文化建设工程落地,同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各类公共文化场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深化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进一步高标准地推动优质的文化惠民工程。

提及更好地发挥金融作用,赵岑认为,当下尚需进一步提升文化企业的治理能力,提升文化金融的活跃度。数字时代文化企业需要加大对优质内容及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投入,需要更多资本投入、更灵活的金融工具组合。目前而言,我国文化产业主体运用资本市场的活跃度还有提升空间。

根据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文创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报告(2021)》,2019年~2021年,以智能化、虚拟化为方向的文化产业融资项目数量增加明显。2021年,两个方向融资项目数量占当年总融资项目数量的比重超过四分之一。从科技和文化产业各行业融合情况看,2021年音乐与音频、体育、新闻信息服务行业智能化项目数量的占比分别为34.5%、31.4%和23.2%,影视和游戏行业虚拟现实方向的项目数量占比分别为16.0%和12.5%。同时,文化企业通过沪深股市股权再融资获得资金主要用于“文化+科技”新项目的开发,2021年沪深股市文化产业股权再融资超80%的项目为自有项目开发融资,其中,超70%的项目将再融资资金投入到5G、VR、AI、高清视频、新一代媒体服务与大数据平台等领域。

我国提出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未来要以讲好中国故事为着力点,而金融在文字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以及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事业繁荣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重要的作用。金融全面支持和支撑发挥了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为提升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演讲中,赵岑表示,金融发挥着风险管理与分担的作用,为文化的科技化、数字化发展以及国际化传播保驾护航。

发挥金融稳定器作用,推动线上线下业态融合

?“我们也看到各地,各机构通过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发挥着金融在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担中的作用,增强文化金融的有效供给。”赵岑称,可以看到各地充分发挥担保、保险和风险池的风险分担作用,通过设立针对文化的政府、金融机构联合分担的风险池,来设计专有的文化类政策性担保产品、创新的信用保障保险,分担文化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缓解融资难的问题。

文化产业数字化有风险,金融政策可精准帮扶

赵岑发表主旨演讲称,金融发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通过文化产业的投融资市场,推动必要的资本流向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点领域。

金融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

此外,各保险公司在积极创新各类保险产品的同时,还推动文化金融服务下沉,化解文化类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比如针对非遗产品、古建筑等项目的溯源、保护等,保险公司开发了非遗保险产品、文保建筑创新的保险机制等,针对影视类公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风险,保险公司也推出如完片担保、影视类责任险等多种产品。

他认为,在鼓励金融助力文化产业的同时,还要关注引导,做好相应的风险把控。文化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民生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直强调文化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要避免过度资本化和商业化。一方面,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制度建设,引导金融在助力文化产业过程中坚持“双效统一”,正确理性地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2/0527/1748.html



上一篇:打造城市文化研究高地多家单位合作构建巴蜀学
下一篇:工信部首批工业文化数字藏品素材征集已截止 但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