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余玉萍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WW01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余玉萍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1BWW019),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变幻莫测,各国文学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流变,对世界文学大家庭中颇具特色的阿拉伯当代文学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五”战争)以降的阿拉伯当代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阿拉伯当代诗歌、小说话语在这场导致阿拉伯社会巨大转折和思想裂变的历史事件之后的转型与嬗变,分析后殖民和全球化语境下阿拉伯文学为重建文化抵抗空间所付出的努力。该成果将阿拉伯当代文学置于世界文学发展主流的框架下进行观照,在勾勒阿拉伯当代文学全景式画面的背景下,突出问题意识,透视阿拉伯当代文学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复杂性,最终目的是以相对中立、客观的眼光,建构阿拉伯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化批评话语的合理联系。

二 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

该成果除绪论、余论、附录及参考文献之外,正文分为上下两篇,共五章。

上篇“阿拉伯文学的现代性转型”分两章探讨诗歌和小说。第一章“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进程”上溯了二战后阿拉伯文学现代性的滥觞以及阿拉伯新诗围绕传统与现代性的关系所进行的论争,并指出:阿拉伯诗歌的现代性进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现代性进程,而阿拉伯诗歌现代性所强调的质疑、反叛和超越精神,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的抵抗,它发自阿拉伯知识分子对20世纪下半叶民族文化状况的痛苦省察,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孜孜以求,并以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做出美学的回应。在具体分析中,第二节探讨叙利亚流亡诗人阿多尼斯诗歌创作的现代性命题,以其先期代表作《大马士革的米赫亚尔之歌》为例,论证该现代性命题是如何以文学———审美为基点,直抵民族文化及其思想的纵深处。第三节以伊拉克诗人白雅帖诗歌创作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来与不来的人》为例,分析诗人如何通过使用面具、锻造神话的现代派创作手法,塑造了一个将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与苏非主义融为一体的革命者形象。第四节尝试在阿拉伯当代诗歌现代性进程的框架下观照巴勒斯坦“抵抗诗人”马哈穆德·达尔维什,通过论述其诗作在内容、思想及创作形式上的流亡特征来体察诗人以艺术自主性为追求的诗歌美学。

第二章“阿拉伯小说现代性进程中的埃及‘六十年代辈'”,以埃及“六十年代辈”作家群为代表,论述阿拉伯当代小说在“六五”战争后的“现代性转向”,即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渐进与转型,包括作者及作品中人物主体意识的崛起、“向内转”的表达方式和现代主义的表现技巧。并剖析该转型的内外因素,指出这是阿拉伯当代文学话语在破碎了的社会现实面前,借助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段,对社会政治层面的悲剧性转型做出的应答。本章着眼于这一“现代性转向”所建构的文化抵抗策略,尤其彰显其中的本土化民族传统特征,将之视为阿拉伯小说现代性进程内部的一种话语表达。在具体分析中,第二节以埃及“六十年代辈”导师之一,并在后期创作中与他们合流的诺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后期力作《平民史诗》对民间传奇这一阿拉伯传统叙事形式的借鉴,对伊斯兰苏非神秘主义思想的现代阐释,来透视阿拉伯小说的“现代性转向”与民族文化传统的互动关系。第三节尝试在互文性理论的框架下考察杰马勒·黑塔尼的代表作《吉尼·巴尔卡特》,以体认其中深刻的“文本政治”,并从一个新视角诠释阿拉伯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第四节在简要阐述爱德华·赫拉特所提出的“新感觉派”理论后,着重研读了其代表作《拉玛与龙》,论述作者如何将所谓“新感觉”内化于深刻的象征寓意与浓厚的冥思色彩之中,体现现代派作家用“心灵之眼”观照宇宙和万物的“视界”。第五节以善于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合璧的巴哈·塔希尔为研究对象,研读其荣膺首届“阿拉伯布克奖”的小说《日落绿洲》,分析作者如何以充满对话性的创作手法和文化意识,成功地将主要人物塑造成鲜明的感性个体存在。

下篇“阿拉伯当代‘边缘文学'”分三章探讨当代巴勒斯坦文学、阿拉伯女性写作和跨文化写作。第三章“当代巴勒斯坦文学:流散性、抵抗性与回溯性”揭示“六五”战争以来巴勒斯坦文学鲜明的流散特征,而在“流亡即意味着抵抗”这一后殖民批评理念的观照下,巴勒斯坦文学的抵抗性已经从主题方面的抵抗嬗变为美学的抵抗、记忆的抵抗和“殖民拟仿”的抵抗。在具体分析中,本章第二节通过分析巴勒斯坦作家格桑·卡纳法尼在小说《太阳下的人们》及其《一无所剩》中运用的现代创作手法,说明其超前于时代的文学审美诉求是巴勒斯坦抵抗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抗争表现。第三节尝试从后殖民主义与文化记忆学的有关理论出发,论述诗人马哈穆德·达尔维什的优秀回忆录《为了遗忘的记忆》如何以意识流、互文性等艺术手法,以及在“记忆”与“遗忘”之间谋求积极平衡的思想主题,发展了一种“抵抗美学”。第四节通过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文本进行评述,纵论以色列巴勒斯坦裔作家们从“居间”的立场出发,所采取的批判与拟仿、反抗与防守并举的抵抗手段。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2/0309/1722.html



上一篇:庄子:高人驻颜有术,能青春不老;道家文化研
下一篇:考古学家白云翔:为何要提出手工业考古?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