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周姓氏的孩子如何取名字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周姓氏的来源和历史,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中国易经起名大师,谢咏老师资料参考,周姓氏的名人有哪些人,周姓氏的孩子如何取名字!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随

周姓氏的来源和历史,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中国易经起名大师,谢咏老师资料参考,周姓氏的名人有哪些人,周姓氏的孩子如何取名字!

周姓最初发源于今陕西渭河平原地区,周初,随着周王都城由陕西向河南东迁,周姓也由西向东迁徙,平王东迁洛阳后,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成为巨族。

周姓原来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两大中心,秦灭六国以及秦末战乱,周姓迁徙到今河南南部、江苏北部等地,并在当地形成望族,魏晋南北朝之时,周姓随中原士族大举南迁。

唐末五代军阀混乱,特别是北宋末年金兵南下与南宋末年蒙古兵南下,河南、山东一带的中原周姓大量南迁,主要迁往福建、浙江、广东。元末明初,江西吉安府周姓移民湖南邵阳地区。

明清以来,周姓比较集中的省份是江苏、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等省。鸦片战争以后的晚清时代,周姓开始移居海外;当今周姓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形成了沿长江省份、豫鲁两块高比率的分布状况。湖南、江苏、四川,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6.7%,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山东、广东、江西七省,占周姓总人口的38%。

(1)谢咏老师:周姓氏孩子如何取名字?

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5位,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上可以追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古今大多数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始祖,周朝灭亡后,周朝王室后人以周为姓;周姓相比较于其他的大姓而言,算是非常容易取到好名字的,周姓文雅且音韵优美,具体取名可以参考以下的一些思路。

结合周的具体字义取名,周为象形字,是甲骨文字形,其意象是在“田”里加四点,郭沫若曾认为“周象田中有种植之形”,有稠密和周遍的意思。小篆为会意,从用口,善用口则周密,故周字本义为周到而没有疏漏,周还有严谨之意,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东方卫视主持人周谨这个名字就是取谨言律己的意思。

结合周字文化典故取名,周是朝代名称,与之相关的文化典故不胜枚举,也可据此取的有文化深意的佳名。比如现代作家周而复,就是化用成语“周而复始”,姓与名浑然天成;再如民国将军周维桢,名字取自《诗经·文王》:“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结合周的美好谐音取名,周字的谐音字寓意美好的主要有“舟、洲、州”三字,可以围绕这三个谐音字进行构思取名。

周家姓氏——繁体字为【週】

周家姓氏——其五行为【金】

周家姓氏——其笔画数,简体字是【08】数,繁体字是【15】数;

周家姓氏——其读音为【zhōu】;

(2)谢咏老师:周姓氏的来源和历史

1、出自姬姓,其始祖为周文王。

黄帝的四世孙后稷,姓姬。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周公东征胜利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这些姬姓国的后人大多改以国名、地名及祖父名号为姓氏。公元前256年,周被秦国所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周宗室子孙以周为氏。如周平王之后,这一支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周姓来源的主要部分,另有周赧王之后,在唐代先天(712-713年)年间,因避唐玄宗名讳改姬姓为周姓。周公旦之后姓周。

2、出自周昌、周任之后。

《河图运录法》记载,远古黄帝轩辕氏时有一位叫周昌的大将,至商代又有一名叫周任的太史,这两人的后代都以周为姓氏,分散于古时的汝南(今河南、安徽一带)、庐江(今安徽、湖北省境)、浔阳 (今属江西省)、临川(今属江西省)、陈留(今属河南省境)、沛国(今属河南、安徽、江苏省境)、泰山(今属山东省境)、河南(今属河南省境)等地。

3、少数民族改为周姓

1)南北朝时,北魏献帝的第二个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魏书·官氏志》记载:“献帝以兄为纥骨氏,后改为胡氏。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

献帝时,把北魏国拓跋氏分为七份,以七兄弟统率之。由此可知,拓跋氏改姓周氏的,不只献文帝的次兄一人,还有次兄统率的那一部分国人。周氏,是北魏国兴旺的七族之一。魏拓跋氏改姓周氏的后代,有隋朝名将周摇。周摇(约 507--590),字世安,是北魏献帝次兄普乃氏(普氏)的后代。

2)唐朝上元年间,少数民族有“暨佐时”(音译)三字姓的,改为周氏。3)代北(今山西省东北部)的复姓“贺鲁”氏,改为周氏,贺鲁氏是由“夷”(少数民族)变为周姓。

4 、唐朝先天、开元年间,姬姓改为周姓。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2/0223/1707.html



上一篇:第二届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云论坛召开
下一篇:青海90岁曲艺民俗“活辞典”研究70年仍笔耕不辍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