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云论坛召开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2-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为市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届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论坛以“云主题论坛”的形式于11月27日在北京广播大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
作为市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点任务,第二届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论坛以“云主题论坛”的形式于11月27日在北京广播大厦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宣传教育中心、北京市水务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论坛旨在解析永定河人文历史的自然地理代码,梳理永定河文化与新国门文化的内在关联,挖掘永定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新国门文化赋能大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北青-北京头条记者了解到,第二届永定河文化暨新国门文化云论坛首次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和广大网友见面,由中国网++、央视频移动网、新浪新闻、网易新闻、一直播等五大平台同步直播。论坛为广大网友介绍了北京大兴厚重的永定河历史文化、夺目的区域产业发展、时尚的新国门商旅配套服务等丰富的内容。线上和线下互动,场内和场外互联,丰富有趣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外景连线带网友深入体验大兴、现场互动带网友深入感受大兴、有问有答带网友多维了解大兴万网友在线上观看了直播。
为了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大兴的区域概况和产业布局,大兴区委书记王有国专门用地图和标记贴,生动地向大家做介绍。
王有国书记说:很多朋友认识大兴,都是通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它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拥有世界最大的单体航站楼。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中心腹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区是全国唯一享受跨省市“双自贸区”和服务业扩大开放政策的地区,为推动北京双枢纽建设提供关键支撑。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凤舞国门,拉开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幕。
除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大兴区还有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生物医药基地、北京商业航天产业基地以及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
所有这些,在永定河滋养的这片沃土上,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所带来的时代机缘中,汇聚成新大兴的新气象,构建出新国门的新气势。王有国书记还诚挚地发出邀约,希望有更多的朋友能够通过这次云论坛的方式,了解永定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北京大兴,欢迎大家有机会到北京大兴来。
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大动脉,是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大兴拥有55余公里的永定河河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永定河畔建成运投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给大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使得大兴成为了“首都国际交往新门户”。那么永定河文化和新国门文化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什么是开启新国门的钥匙?本次论坛专门邀请了四位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解析。
打开新国门的第一把钥匙——平南红色文化
北京史研究会名誉会长李建平:永定河文化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红色文化。而平南红色文化正是首都红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内容。大兴是平南红色文化的核心区域。大兴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出现过许多感人的英勇悲壮的斗争事迹。大兴成立了平南红色文化研究基地,要进一步挖掘这些历史,使之成为新大兴新发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
打开新国门的第二把钥匙——加强城市生态设计
北京市政协常委、社法委副主任、民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设计学会创始人宋慰祖:永定河是孕育了华北大地北方人类祖先、孕育了北京城的母亲河,是新版城市总规和“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明确建设的北京三大文化带中,从北京西北到南部的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兴居于北京永定河最南端,永定河从大兴机场南部流入河北。应当说永定河滋养了大兴,是大兴建设、发展的见证者。截至目前,大兴区共有“两区”建设重点项目近200个。一个区承载了如此重大、如此多的国家重任,如何在当今文化引领、科技支撑、协同发展、设计实现的新时代,为大兴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谋篇布局?我认为:要加强城市生态设计,即城市的环境生态、人文生态、产业生态设计。
打开新国门的第三把钥匙——虹吸人才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教授、研究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特约评论专家魏翔:永定河具有动力源的涵养配套功能,新国门提供了智慧人才的科创基点。基于大兴区跨越式发展的现状,吸引大量科创型人才是重中之重。如何虹吸人才,我们可以汲取国外“铁锈地带”“阳光地带”的一些经验,关键还是要从大兴的产业布局入手,从人才的实际需求入手,构建“教育多样化、组织中心化、业务专业化、模式高端化”的虹吸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2/0222/1704.html



上一篇:5个方法,帮你在团队内部培养“研究文化”
下一篇: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周姓氏的孩子如何取名字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