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名姓氏文化研究,赵姓氏的起源和来历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赵姓氏起源和来历 中国姓名姓氏文化研究,赵姓氏的起源和来历 中国周易姓名学大师,谢咏老师姓名学谈,赵姓的发源地是哪里?赵姓氏的由来简单说明,希望关注“赵家”姓氏的感兴

赵姓氏起源和来历

中国姓名姓氏文化研究,赵姓氏的起源和来历

中国周易姓名学大师,谢咏老师姓名学谈,赵姓的发源地是哪里?赵姓氏的由来简单说明,希望关注“赵家”姓氏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仔细阅读一下!

赵姓,宋代《百家姓》排名第一,而在2006年新百家姓排名第八位;赵家发祥地在今山西省,曾是晋国六卿之一;周穆王时的造父是汉族赵姓之始祖,截至2014年总人口大约有2670万,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2008年,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5人以上,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

其次在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安徽北部、江苏北部、陕西中部、四川北部,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

(1)谢咏老师:关于赵姓氏之信息

(1)赵家姓氏——繁体字为【趙】

(2)赵家姓氏——其五行为【火】

(3)赵家姓氏——其笔画数,简体字是【07】数,繁体字是【14】数;

(4)赵家姓氏——其读音为【zhào】;

(2)谢咏老师:赵家姓氏的起源

宋代编写的《百家姓》将赵姓列为全国首姓,是因为赵姓是宋朝的“国姓”,实际上以人口和望族并非如此。据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赵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七大姓。

赵氏出自赢姓,形成于西周,祖先是伯益,具体始祖是造父。据《史记·秦本纪》及《赵世家》载,伯益是帝颛顼高阳氏的裔孙,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赢氏。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周著名的驾驭车马的能手,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上好的马车,调训好以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配备四好的马车,让造父为他驾驭,经常外出打猎

赵家姓氏的起源一

赵姓出自嬴姓,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姚姓,后代以姚为姓)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颛顼帝孙)为“嬴”,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

赵家姓氏的起源二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权。

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分晋,建立赵国。

至他的孙子赵籍时,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

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赵家姓氏的起源三

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先后有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鲜卑人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

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改汉姓赵(黑虎赵氏)。

再有清王朝覆灭后,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汉姓“赵”。

(3)谢咏老师:赵家历史名人

中华泱泱,姓氏堂堂,完璧归赵,渊源流长,赵姓,分布极广,人数极多,目前为全球第七大姓,人口2750万,主要分布与世界130多个国家,饮水不忘挖井人,居安当思归来源,无论我们身在何方,祖泽宗功、奕世不忘。翻开历史的长卷,我们可以看到,赵氏一族历经数千年的沧桑,依然熠熠生辉,赵氏家族名人辈出,人才济济。

千古一帝:开国君主赵籍、赵武灵王雍、南越武帝赵佗、宋代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昚。

名臣将相:春秋时期的赵衰、赵盾,战国赵简子,赵国平原君赵胜、秦宰相赵高、东汉太傅赵熹,其诸子中有七人先后被擢拔为郎史,唐宰相赵憬、赵宗儒、宋宰相赵普、赵汝愚、赵鼎等,居各朝宰相位者32人。政治家、文学家赵南星。

三军名将:大将赵奢、赵括父子、汉建立屯田制的营平侯赵充国、三国时常胜将军赵子龙、明代有四川农民起义领袖赵铎,清代名将赵良栋。

科技文化:著名农学家赵过、法学家赵禹、数学家赵爽、经学家赵歧、唐代有开宋代疑古之见的经学家赵匡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1213/1560.html



上一篇:穿越时空,考古研究终于发现商王朝中期国都与
下一篇:红楼研究路径背后的丰富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