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弥生文化与稻作文化传播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弥生文化是日本列岛早期形成的考古文化,即日本民族群。东亚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它始于公元前5世纪,结束于公元3世纪。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一方面,以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不二

弥生文化是日本列岛早期形成的考古文化,即日本民族群。东亚考古学家普遍认为,它始于公元前5世纪,结束于公元3世纪。随着科技考古的发展,一方面,以日本国立民俗博物馆不二雄真一郎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利用水稻种植遗迹中的碳14,将弥生文化的起源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另一方面,目前对弥生文化起源的研究,往往试图根据水稻种植遗存的分布情况,构建一条水稻文化的传播途径。笔者认为,水稻种植遗迹的出现并不代表弥生文化作为一种??新的考古文化的出现;水稻种植文化的传播不遵循固定的线性路径,而是具有多重特征。

弥生文化的形成

随着更新世冰河时代的结束,日本列岛进入绳纹时代(约12000公元前400年),形成了采集、狩猎、耕作并重的复合生产方式。种植谷子、小米、小麦等旱地作物逐渐流行起来。绳文时代末期,以水稻种植为代表的弥生文化开始在日本九州北部登陆,并迅速传遍日本列岛,最终取代绳文文化成为列岛主要考古文化。基于水稻种植与弥生文化的密切关系,水稻种植仍然是探索弥生文化起源的重要依据。近20年来,以藤尾真一郎为代表的考古学家利用碳14技术对九州北部出土的陶器上附着的碳化物(包括灰烬、碳化稻米等)进行了年代测定,获得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水稻种植遗迹。基于此,相关研究人员将弥生文化的起源时间提前了500年。这一研究成果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并形成了修订弥生文化编年史的潮流。

但是,判断一个考古文化的建立不能简单地根据某种遗迹类型。事实上,在熊本县的上原遗址和青森县的 Fubari 遗址都发现了作为旱地谷物生长的碳化稻米的遗迹,属于绳文文化。因此,要探究弥生文化的起源,就必须全面考察其文化因素的构成。首先,与炭化稻米相比,水稻种植的起源更具标志性意义。日本最早的稻田遗址是在九州北部唐津市玄界海滨的荻田遗址(约公元前5世纪)中发现的。 Caibata 场地由许多 4×5 米的小稻田组成。稻田以边界分隔,由运河连接。运河与水田之??间还有控水闸,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水田农业体系。

除了水稻种植,还有全新的聚落模式和丧葬系统。绳纹文化聚落多为自然聚落,缺乏明确的规划和界限。在弥生文化聚落的外围,常建有人工环沟、土障、木门等防御设施,甚至福冈县平冢川聚落遗址导致形成多条天然河流的环沟,达最多四个级别。此外,弥生文化,尤其是早期的墓葬,也很有特色。流行的墓葬都配有支石墓(即支石墓),随葬品的等级也越来越显着。高级墓葬往往用青铜兵器埋葬。 、铜镜、勾玉等珍贵文物,用来表达墓主的特殊身份。与权力私有化薄弱的绳文时代相比,弥生社会无疑代表了更先进的文明。

综上所述,仅凭炭化大米的残骸并不能作为弥生时代建立的标志。弥生文化的起源应该被认为是稻田农业。 ,周边聚落、墓葬形状等文化因素。在现有考古资料范围内,仍难以推翻弥生文化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的基本结论。

弥生文化与东亚大陆

< span > 除了弥生文化的形成时间,弥生文化的起源也一直是东亚考古界长期关注的话题。绳文时代末期突然出现的稻作和周边聚落等文化现象,说明弥生文化并非日本本土文化,而是具有明显的异域特色。朝鲜半岛进入武文土时代中期(约公元前850年至公元前550年)后,分布于大邱至松居里线以南的松居里型逐渐形成以水稻为中心的农耕社会。在密阳的金川里和蔚山武后洞的玉岘等地发现了相当大面积的水田。此外,松菊花型在环状聚落也很受欢迎。这说明弥生文化与朝鲜半岛南部的稻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然,朝鲜半岛水稻种植的出现也是水稻文化在东亚传播的一部分。现阶段,关于水稻农业起源的观点有很多,如南亚说、东南亚-云南说、长江中下游说等。但不可否认,就新石器时代而言,水稻种植最发达的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在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等文化中,已形成规模化的水稻种植。 21世纪以来,浙江上山遗址的发现,使该地区水稻农业的起源进一步延伸至1万年前左右。随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文明的发展,稻作技术也得到广泛传播。江苏龙丘庄、山东兖州望银(大汶口文化)、栖霞杨家泉遗址(龙山文化)的水稻种植遗迹的发现揭示了长江下游的水稻种植技术通过长江、淮河至黄河下游。 .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水稻种植文明的起源无疑受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影响。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728/1200.html



上一篇:徽商是“徽州文化”的“酵母”
下一篇:读书 陈晓明:重绘杨绛的文化肖像,把“杨绛”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