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智猛:月港文化守护者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江智猛:月港文化守护者 一、月港:600年前的“大明第一港” 大明隆庆1567年—— 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 在倭乱、民间抗争的强大压力下,在广州、福州、宁波诸港朝贡贸易萎缩


江智猛:月港文化守护者

一、月港:600年前的“大明第一港”

大明隆庆1567年—— 一个注定载入史册的时刻。

在倭乱、民间抗争的强大压力下,在广州、福州、宁波诸港朝贡贸易萎缩情形下,月港在地利、人和之际,遇到了好天时,明政府取消“海禁”,在月港设立县治,准贩东西洋,开放了民间海外贸易,月港成了大明王朝唯一合法出海贸易的港口,史称“大明第一港”。

月港,崛起于龙啸虎吟,风云际会,成为名闻遐迩的国际大都市,外国人眼中,漳州月港俨然成了中国的代名词。这不是美丽的传说,而是壮丽的诗篇。


月港,这个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帝国荣光的东方港口,汩汩而流的九龙江水,不会忘记;寂寂无语的老码头,不会忘记;蠕蠕千年,枯坐江底的沉泥,不会忘记!

走在月港村社内一条悠长而又平静的古街上,看到几十家数百年前的旧商行鳞次栉比,灯笼摇曳,虽满目沧桑,却散发着盛世遗风,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当年海上贸易的繁华景象。我们不禁要问,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月港?600年前,这里究竟是怎样的一幅景象?

站在临江海堤,码头、港湾,逐渐露出身形,饷馆码头、路头尾码头、中股码头、容川码头、店仔尾码头、阿哥伯码头、溪尾码头。远处的停泊仿佛是艘艘大帆船,满载着东西洋的番银、香料、胡椒、花生、玉米、番薯远道而来,又似乎沿着东十八贸易条航线鼓帆而去。

历史迁徙,月港特定的地理条件决定,旧时风采只能在记忆中寻找。由于当时月港的古码头地处九龙江中下游,水流缓慢,泥沙淤堵,码头早已不见踪影,临江古街,商店鳞次栉比,建筑形形色色,早已不复当年的景象。

一个愿景始终萦绕在江智猛的脑海:今天,我们这批月港的传人,应该让月港文化在新的历史机遇中,迸发出应有之光,成为我们这一代人内心的圣殿与荣耀。


二、张燮:跨越时空的神交

六百年前那个夜,月朗星稀,喧闹的月港忙碌一天,不知疲倦的汉子们,盘坐一起,谈笑风生。他们中有船主,有海商,凭江临风,好不自在。其中一位气质儒雅的读书人,时而倾听,时而颔首,对大家讲述的内容如痴如醉。

他叫张燮,明代举子,虽名噪一方,却不恋仕途,偏偏要为家乡立传。他毅然选择退隐乡里,定居锦江,侍奉双亲,著书立说。天启年间,朝廷推举张燮入朝编撰《神宗实录》,他坚决拒聘在当时儒生视为读书人终极目的的入仕。当时的海澄知县和漳州府督饷别驾聘请他编撰一部综述当时月港盛况,月港与世界各地交通、各地风物的大书,他欣然应允。这就有了后来长达十二卷的《东西洋考》,来自血液中的家乡情怀,成就他那部月港巨著。史学家称之为“开采访之局,垂不刊之典”、“补前任所未备”。这是张燮对那个故园的承诺!


六百年后的这个夜,夜深人静,窗外路灯透亮,仿佛能照见白天的繁华。海丝办,龙海石码古街上的一座小楼,一个汉子全神贯注地翻阅着张燮《东西洋考》,这部早已泛黄的大古籍记录着一个大时代跨越风浪的繁华、富庶,和普通百姓的生计。

他叫江智猛,海丝文化研究会会长、海丝办主任。他喜欢送走白天喧嚣之后,安静地在自己的空间,痴迷于心中的“张燮”。他说,张燮是自己心中的神,祈盼自己是600年前的他。

犹如穿越时空的安排,两位钟情于茫茫海洋的汉子,彼此相约,一起聆听和眺望:600年前的月港,宝贿填舟、钟鼓响答,东北巨贾、竞骛争驰,豪民商舶、扬帆外国,丝绸、茶叶、瓷器等物产越洋过海,远销他乡;白银香料、番薯烟叶、异兽奇药,源源不断地输入内地……四方商客每天如潮水般涌到月港行市上,喧嚷中夹杂着不同地区的话音,港外小屿,大船小驳。 彼时这里,码头妇孺翘首期待男人归来,商贾拥挤推搡,等待抢购上岸第一票物资,真的是“农贸杂半,走洋如市,朝夕皆海,酬酢皆夷产”,东西方商品在此交易,多种文化在此融合。


三、为“月”:衣带渐宽终不悔

江智猛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父母是地地道道、老实巴交的庄稼人。但是闽南文化的气息,从小根植于他的躯体中。与生俱来的禀赋,让他很早就有些与众不同。小学没有毕业,他就喜欢写写画画。乡邻办寿礼,先生忙着登录亲友礼单,他在一旁静静地揣摩,横竖撇捺,记在心里,回去再模写,竟是有模有样。那年冬天,临近春节,家里索性就在集市上摆张几案,他卖起了春联。小先写春联啦,一下子好奇的人都涌过来。2毛钱一副,连纸带写,一个寒假,他赚了10多块钱,算算计酬,可以过半个春节。自己用文化为家里添补柴米油盐,感觉很有成就感!小小年纪的江智猛就觉得,文化不一般!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724/1183.html



上一篇:2021年中国《庄学研究》集刊第一期在安徽亳州发
下一篇: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彭南生致力研究中国近现代手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