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对话:畅谈文化数字传承,展望科技文化融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展望未来,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促进数字文化的传承? 作者|任心博 千百年来,从口传到文字记载,各地人民通过文化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基

展望未来,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促进数字文化的传承?

作者|任心博

千百年来,从口传到文字记载,各地人民通过文化的不断创造和积累,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基础。文化传承不仅是满足精神世界滋养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国家越来越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但在历史长河中,传统文化艺术在传承过程中面临着逐渐消失甚至消失的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人们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成功地记录和归档重要的文化事物和相关文化资源,从而实现长期保护和有效利用。数字技术日益成为非物质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首过去,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有哪些不足?展望未来,如何利用新技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促进数字文化的传承?中国美术档案学会原副会长李松、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兼存储平台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孔大勇分享了精彩内容和观点。

对话嘉宾: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兼存储平台与解决方案事业部总经理孔大勇(左),李松(中),中国美术档案协会原副会长,置顶媒体编辑高飞(右)

数字与文化息息相关,相互交融

文化传承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新旧石器时代、农业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到今天的数字文明,数字与人文的融合是时代的必然趋势。如果说在农耕社会,文字信息是文化的载体,那么在今天的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文化的载体。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数字共享技术。数字技术极大地加速了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传承。 “在数字时代做文化工作,我觉得在整个文化传承与延续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离不开数字技术,就像我们人类的中华文明离不开文字一样。从最初的甲骨文,到以后的印刷,未来肯定离不开全人类共享的一项新技术,那就是数字化。”李松分享了他对数字和人文的看法。

数字技术为人类文化的记录、传播和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机遇。 “数字化首先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便捷的人类文化记录手段。其次,人文艺术图片、音视频在数字平台上的传播必须更加高效,始终是学习、讨论和表演。促进人类文化在这个过程中的发展。”孔大勇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数字技术必将进一步赋能人文,让更多人享受人类文化,让更多人参与,让文化更好地发展。

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数字人文。

传统文化艺术是人类文明伴随社会发展的产物,主要是在农业文化基础上继承下来的口头传统。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许多传统民俗文化受到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极大冲击,使保护传统文化艺术成为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化工程。

这其中就包括李总领衔的“百年中华史诗工程”。宋.该项目旨在拯救我国濒临灭绝的史诗资源,它采用数字技术记录生活的史诗表演传统,采用高品质的视听技术ogy全面记录史诗传承发展现状,最终通过视听拍摄、文字整理、数据库建设,记录艺术家演绎的100组史诗,形成视听、数据采集、数据库结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收集整理的挑战巨大。 “对于民族民俗文化的综合收集整理,基础资料主要来自实地调查,从开始到编制出版,历时30年。草根地毯式普查,第一手资料收集工作来自该领域,将在留有空白的普遍要求下,这方面面临的巨大工作量和困难,对于项目的设计和参与者来说都是始料未及的。”李松说。

其次,数据存储量巨大,据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民俗发展中心统计,目前全国收藏的民间故事有27万条。民间文学作品,总字数约5亿字,其中以国家卷形式出版的故事有2万篇(约4000万字)。收集谚语45万条,民谣近20万首,传统音乐作品超过100万首收录四大曲集,出版民歌、器乐、戏曲、曲艺等近11万部作品。舞蹈综合调查收集了多个舞种和舞蹈节目,出版了近2000个具有代表性的舞蹈节目。

<二、文化艺术种类丰富,艺术门类包括各种民族音乐、舞蹈、戏曲、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内容涉及民歌、戏曲音乐、民族器乐l 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祭祀音乐、民间艺术音乐、民间舞蹈、神话、故事、传说、民谣、谚语等戏曲、民间艺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图像、文字、音视频资料,和民间文学。

第四,以后很难找回。当一个文本意义上的知识系统变成数字意义上的知识系统时,它的变化就被颠覆了。 “我亲自做这项工作,编书和编目。看书的人必须按照我的编目来做。就像电视频道,你必须看几个频道,但数字化真正的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你愿意“无论你想选择什么,权力都委托给C端。因此,要将知识系统变成知识图谱并形成数字上下文,基于人工智能的辅助检索技术尤为重要。”李松说。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629/1082.html



上一篇:烟台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暨中医药校本课程启动
下一篇:文化生态保护:一张蓝图绘到底 潍坊生态保护区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