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土文化实践研究涵养中学生核心素养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百姓生活网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未来名师、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肖赤峰老师成功申报成都市2020年教育科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在乡土文化解读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涵养高中学生语

百姓生活网讯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未来名师、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肖赤峰老师成功申报成都市2020年教育科研规划名师专项课题《在乡土文化解读传承与创新发展中涵养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望丛文化、扬雄文化、何武文化研究为例》,并于2020年11月30日下午在郫都一中会议室顺利开题。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教科院《教育科学论坛》编审陈兴中老师,郫都区教育局党委委员、郫都一中校长李玉林,郫都区高中语文教研员莫春林老师,四川省特级教师、四川省正高级教师、郫都一中语文教师蒲儒刿老师以及郫都区扬雄学会会长于润石等6位专家莅临现场进行了开题指导,课题组李国栋(成都市学科带头人、四川省教育教学名师),何春阳(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劳模和郫都一中语文教研组长),汪建伟(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郫都一中副校长),叶青(成都市优秀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和吴小艳(郫都区优秀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参加了开题活动。

肖赤峰老师首先从课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主要目标、思路方法、研究的实施步骤和计划、预期的亮点和创新和预期成果以及目前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对该课题进行了详细汇报。

课题组以望丛文化、扬雄文化、何武文化研究为例,挖掘每种文化的核心要素,围绕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把“文化传承与理解”和“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课题组研究主要内容,具体包括:1.在解读和梳理西汉大臣何武宦海沉浮的故事中理解其“民主、公平、正义”的法治思想;2.在解读和梳理古蜀望丛帝忧国忧民的故事中感知其“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3.在解读和梳理扬雄人生经历中感知其“淡泊名利”的人生境界、“博学慎思”的好学态度和“经世致用”民本思想;4.在望丛文化、扬雄文化和何武文化的解读中创新开展“校内研学”和“文化寻根”活动;5.在望丛文化、扬雄文化、何武文化的解读中“开展实地研学活动,增强乡土文化保护意识。

专家组探讨后一致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应自觉融入乡土文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开阔学生视野,涵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思维品质,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促使学生生发出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分析研究,专家认为可以将研究标题进一步提升,修改为《基于乡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教育实践研究——以望丛文化、扬雄文化、何武文化研究为例》,在今后研究活动中,可以进一步丰富科研内容、形式和载体,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坚持乡土文化与学科课堂教学有机融合。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有机地把乡土文化内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实行乡土文化与课堂教学的链接,在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过程中,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目标。鼓励各学科教师充分发掘校内图书和专家资源,特别是何武文化资源和何武墓有关遗迹。根据望丛、扬雄、何武的生平和故事,开展专题研讨会、主题班会、朗诵会,主题辩论赛或写作素材分类梳理,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和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语文核心素养。

2.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多向对接融通。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学到的知识、方法运用到乡土文化研究中去,师生一起制订方案、查阅文献档案、实地走访考察、整合甄别信息,提高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开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家庭资源,从当地历史文化名人后代和乡土文化研究学者中找寻相关物质存留和精神传承;有效利用学校校史馆、校图书馆和当地博物馆、文化馆、少年宫以及社会团体资料馆(比如:友爱镇的“子云书院”)等社会教育机构中的相关乡土文化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恰当融入学校乡土文化课程中,丰富课程内容。

3.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贯通。在利用乡土文化育人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好现代媒体资源,广泛了解网络数据、图片、音视频等数字资源,并注意甄选、整理和审辨以及保护知识产权,有效占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辨能力。同时,教师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传统与现实中的差异与变化,广泛挖掘内在的联系,体会乡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一脉相承,起到“借古推今”的效果。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616/999.html



上一篇:国际知名龙文化专家黄益苏:中国传统体育需共
下一篇:《汉语桥》:中国语言文化从云端走向世界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