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期遗址成为市民休闲运动好去处,码头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5-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胡红兵 叶宗云 实习生 颜昊 今年“五一”黄金周,武汉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位于武汉近郊的东西湖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日均涌入游

极目新闻记者 陆缘

摄影记者 邹斌

通讯员 胡红兵 叶宗云

实习生 颜昊

今年“五一”黄金周,武汉名列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位于武汉近郊的东西湖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日均涌入游客2000多人。

码头潭文化遗址公园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北部,在码头潭村西城隍台上。码头潭曾一度被称为马投潭,近些年,武汉当地学者根据相关史料研究后,马投潭的名称被改为码头潭。

武汉市文物考古所通过考古发现,码头潭新石器时期遗址距今约5500到6500年,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大约还要早上千年,这意味着,这一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年。

将武汉人类居住史向前推移约千年

东西湖围垦之前,沼泽遍布,荒无人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汉东西湖被认为是沼泽野地,无人居住,直到码头潭遗址被发现。

1984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在东西湖码头潭村西部的山丘上采集到大量文物,采集到的石器主要为石凿,陶器以碗、鼎为主,伴随有大量炭粒。

当时考古结论认为,码头潭遗址属晚期屈家岭文化至龙山文化时期遗存,距今约4000至4500年。2013年再次对遗址进行文物调查、勘测,认为码头潭遗址为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500至6500年。猜测这里人类活动历史比盘龙城遗址还早,比武昌放鹰台新石器时期遗址大约早上千年,这意味着,它的发现将武汉地区人类居住历史向前推移了约1000年。

5月6日,极目新闻记者站在码头潭遗址旁的山丘远眺,东西湖最高峰吴家山映入眼帘。“古时,码头潭便处于两处山丘之间,由于地势较高,适合新石器时期人类繁衍生息。”码头潭遗址公园管理办负责人夏汉友说。

不过,码头潭文化出现了断层。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码头潭遗址的文化历史虽然悠久,但未见足够的延续性。据考古学者推断,在新石器时期,此地较适宜人们居住,形成了较厚的文化堆积,可能由于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人们找到了更适宜的居住区域,离开了此地。

马投潭还是码头潭?

在码头潭遗址西侧立着两块石碑,分别是1988年由武汉市政府和1992年由湖北省政府立的“马投潭遗址”石碑。

到底是码头潭还是马投潭?这让很多来此游玩的市民不解。“关于地名的考证比较困难。”夏汉友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一方面,由于天灾、战祸、时代更迭等各种原因,另一方面,该时期是文字产生的初期,除了考古发掘文物外,无其他史证。对于马投潭名称来历的解释,有的说法是因为“昔有雌马偕驹在此投潭。”不过,这仅是传说。

记者从码头潭公园获得一张民国时期的武汉市空间格局图。从地图上可见,早在民国16年,马、涂两个姓氏的家族成员居住在该区域,地图地名为“马涂潭”,可能源于姓氏。有学者猜测,可能由于武汉话的方言发音原因,“马涂潭”逐渐被人们称为“马投潭”。

记者查看该份地图看到,当年该区域水系发达,当时的东西湖区内有东湖和西湖以及其他湖泊,在整个东西湖占据了较大面积。后来,东湖和西湖及其他湖泊由于围湖造田等原因,湖面面积逐渐缩小,相连的大片水域退缩为南部的一个大湖和西侧的鱼塘、藕塘以及北侧的小片水塘。

据史料记载,当时这里的村落有居民150余户,居住历史可溯至明朝。明清年间,码头潭为长岭岗地,岗前为古河道,码头潭为渡口,是茶马古道的一个重要驿站,人来客往,十分热闹。《依云楼集· 避地雨山记》曾有“码头潭”的记载,当地村民也将“马投潭”称为“码头潭”。近些年,武汉当地学者据此史料研究,“马投潭”的名称被改为“码头潭”。

柳暗花明码头潭

现在的码头潭公园遗址,规划建设水域面积12公顷,绿地面积26公顷。公园三面环水,南部为码头潭,水面开阔,西、北部有三处池塘通过东侧水渠与主湖相接。

村民们在这里“面水而居,临水而休,入水而游,用水而养殖,利水而交通。”开阔的水面、荷塘、池塘以及湿地,构成了当地的水泽景观。学者贺慧曾著文介绍,“码头潭村鱼塘、藕塘相嵌,春季柳桃相掩,夏季荷映碧叶,秋季湖光潋滟,冬季清悠恬静”。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512/864.html



上一篇:甘肃天庆博物馆将开启丝路艺术文化之旅
下一篇:文化宿迁的印记·街巷德胜街:镌刻蛇医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