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挖掘民间瑰宝 传承历史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鲁网1月7日讯 2020年初冬时节,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南部山水间缥缈着朦胧的雾纱,乡村间道路纵横、卫生洁净、绿化和墙画浑然一体,一幅文化底蕴十足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这天,

鲁网1月7日讯2020年初冬时节,枣庄市市中区永安镇南部山水间缥缈着朦胧的雾纱,乡村间道路纵横、卫生洁净、绿化和墙画浑然一体,一幅文化底蕴十足的新农村画卷徐徐展开。这天,枣庄市文史专家李其鏖先生联合市国学研究会会长徐向东、文史专家刘圣明、鲁南书画院副院长陈福明等来到永安镇天生桥、崔庄、苏围子等村采访挖掘整理民间故事和传说,并采取文字、音像等方式进行采访挖掘。整理后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将报送到国家文史库结集成册,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史文献丛书--《民间故事全书·山东·枣庄市中卷》。

在去永安采访的路上,负责镇宣传、统战办的刘主任简单介绍了永安情况,他说,永安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底蕴,早在大汉之前先辈们就在此生息繁衍,造就了永安这块神奇的宝地;永安有阡陌纵横的乡村,亦有车水马龙的繁华城区,真是半壁田野半壁城,相得益彰好美景,好一个山水文化、生态永安正在形成。这里的湖山、莲花山、牛郎山等各有千秋,分布其中的五座水库胜似五朵盛开的莲花。这里不仅有天生桥、邹郎洞、陈湖等美丽的传说,亦有宋朝民族英雄岳飞放马场、天生桥、状元府和莲花山西汉古墓遗址,更是名垂千秋。民间花棍舞和传统游艺狮子、龙灯、旱船更是堪称鲁南一绝、并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厚重文化造就了永安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简单介绍后,文史专家们随车首先奔赴到天桥村,在天桥村委会门口,村两委人员和爱讲民间故事的车先秀、马学宽两位老人早就等候多时了。他们带着我们从村委会步行来到天桥水库下游的“天生桥”,果然,一座天然小石桥横跨东西。年近80岁的车先秀老人边指着这座天然石桥,边讲着天生桥的美丽传说,述说着天生桥的过去和今天的奇闻轶事及天桥村的发展变化。车先秀老人为党员,曾先后担任过村民小组长、会计、乡煤矿矿长,天桥西村党支部书记等。他始终热爱当地民间故事和传说的搜集和讲说,曾多次讲述过鲁南苏北的民间故事,如《刘老黑斗魔的故事》、《状元府的传说》、《天生桥的传说》等10余个,他所讲的故事和传说生动传奇,受到当地群众的拍手叫好。

日升三竿,薄雾散尽,冬日暖阳,十分灿烂。天生桥第一站采访挖掘后,我们又来到永安镇张林村的崔庄。在村党支部书记刘连军的引领下,来到了87岁老人刘袁氏(袁德英)家。老人耳不聋眼不花,身体健朗、自己种园劳动,其丈夫在村和企业负责几十年,于2011年去世。老人家一生养育了7个儿女。袁德英娘家为市中区齐村镇和平村,村庄与齐村崔家翰林府紧挨着,从小就受古镇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再加上父母亲的教育,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在她的脑海里留存下来,闲暇之时就给亲戚邻居讲一下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她所讲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有百余个。寓教于乐的故事和传说,不仅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而且还培养教育了子女和周边的群众,促进了文明村风的形成。

袁德英老人接连讲了《狗粪救公婆》、《闫于俩姓相克》等三、四个民间故事,文史专家李其鏖、国学会会长徐向东在不停地记录着,文史专家刘圣明亦聚精会神地拍摄着老人讲述的全程录像……

时值晌午,我们告别袁德英老人,驱车奔向南山绿道,沿着蜿蜒盘旋的彩色绿道来到最后一站薄板泉村的苏围子。在抗战时期,刘少奇夜宿薄板泉的苏围子苏家炮楼,其遗址犹存,苏氏后人苏兴立向我们讲述了苏围子的红色记忆、红色文化和老一辈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所做出的贡献。

近一天的行程和忙碌,专家和会长、院长们无不感慨道:我们此程收获满满,深感永安文化底蕴的厚重,永安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深感永安政通人和,民风淳朴、乡风文明。

是啊!随着城市西进步伐的加快、市中新区规模的扩大、世纪大道铺设和枣庄高铁南站的开工建设等省、市、区重点项目在永安辖区的实施。天时、地利、人和集于一身的永安,必将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期。此次,文史专家和学者们对永安人文、历史性的文化瑰宝挖掘整理和保护十分及时和必要,对传承永安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刘连金)

作者/来源:鲁网枣庄频道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411/679.html



上一篇:书法用毛笔书写古诗,用翰墨传承文化,书法家
下一篇:黄河文化月|四次考古发掘,裴李岗厚土之下重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