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夷陵记忆 坚定文化自信 聆听宜昌8000年的回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4-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网讯(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丁汇宇)秭归县出土的“太阳人”石刻,为什么腰挂星辰,头顶太阳? 青铜器楚季宝钟,楚季是谁?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在哪里? 春秋黑皮陶罐,放射状纹

本网讯(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丁汇宇)秭归县出土的“太阳人”石刻,为什么腰挂星辰,头顶太阳?

青铜器楚季宝钟,楚季是谁?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在哪里?

春秋黑皮陶罐,放射状纹饰隐藏着什么?为何历经两千年仍熠熠发光?

距今约8000年,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就在宜昌这片土地上兴起发展,那就是城背溪文化。文明的曙光从历史深处发端,照亮未来。

岁月砸掉了石斧的角

在长江与清江的夹角处,宜都市三江墓群的考古工地上,宜昌博物馆考古队员阮胜胜向记者展示了一块小石头。

这块石头两面加工,形制规整;根部较厚,圆钝;远端呈扁平状,较薄,有明显打磨过的痕迹,还缺了一个角。

阮胜胜说:“初步判断,这应该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斧。”古人用它砍伐树木,或分割动物的肉,用途多样。缺掉的那个角,可能是在某一次击打中缺损的,也可能是在岁月的长河中“陨落”的。

目前工地上有几座砖室墓已经暴露,可见菱形花纹的墓砖,纹饰凹凸有致。初步推断为东汉时期墓葬。

阮胜胜说,宜昌地区考古发掘的汉墓较多,其中在国内学界影响较大的有宜昌前坪汉墓群、秭归东门头遗址、当阳岱家山汉墓群等。

3月27日,三江墓群启动发掘。宜昌博物馆副馆长吴义兵将考古发掘比喻为看书:只有看完了,才知道其中的精彩。

那些灿烂热闹的过往

沉睡的三江墓群并不孤单。周边5公里内,分布着茶店子、鸡脑河、石板巷子遗址。在某一个时间点,它们一定有彼此的“朋友圈”。

它们旁边还躺着一个“大明星”。城背溪文化遗址离此7公里。那里是新石器时代中期城背溪文化的命名地,出土的陶片中夹杂着人工种植的稻壳和稻谷,为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增添了实物资料。

江南城背溪的稻香,点燃了长江流域文明的火把。江北万福垴的钟声,则推开了探索早期楚文化的大门。

2012年6月,枝江市万福垴遗址出土了12件西周至春秋的青铜器。其中一件编钟刻有17字铭文,被命名为“楚季宝钟”。

吴义兵说,虽然这17字的含义,直到今天还没有定论,但其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石破天惊”。它也是宜昌博物馆镇馆之宝。

2019年夏,在当阳出土了一件双唇四系的唐代青瓷,器型圆和清雅,和谐中还带着几分锋芒。时光变迁,唐朝已经远去,但上善若水,中庸致和的品质,一直在延续。

依然散发着蓬勃朝气

考古的忙碌,超出外界的想象。

大项目建设,考古先行。2020年,宜昌博物馆考古队完成了秭归、长阳、枝江、点军、伍家岗等7个工业园区的文物勘探,还有白洋港、宜昌至郑万铁路联络线等项目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今年,将完成当阳市、夷陵区等地开发区文物勘探、东艳路过江通道考古勘探,配合省考古所完成沿江高铁、襄宜高速等项目前期的考古勘探、发掘。

有人说,考古正在迎来黄金时代。从事考古工作三十余年的吴义兵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观点。

吴义兵说,1996年冬天,考古队员赤着脚发掘当阳赵巷古墓;2001年,宜昌考古队员参与三峡淹没区考古发掘,住的是猪栏屋。如今,研究水平、保护能力、队伍建设、后勤保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时代赋予考古工作新的使命,要完成这个使命,还需更大的努力。

让人欣慰的是,“90后”考古人已经登场。在三江墓群的考古工地上,挑大梁的就有3个“90后”。

记者手记

宜昌,历史文化丰富,渊源久远。做好宜昌考古工作,对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建立、早期巴楚文化探索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将历史场景活化,是考古工作的神奇和伟大之处。吴义兵说,考古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获得轰动效应的文物,更是要借助现有的文物、遗址和掌握的信息形成闭环,还原历史,传承文化。

让今人在历史的沉淀中感受发展的伟力,从璀璨的文化、灿烂的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这是考古工作的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406/660.html



上一篇:河北吴桥:以杂技为媒 兴文化之风
下一篇:“我们的中国梦 文化进万家”全国艺术与设计展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