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源之地阿城的京旗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本文作者那海州老师不仅是金史专家,还是京旗文化专家,他的论文都是一个村屯一个村屯走出来的。实地考察,历尽辛苦,几年前舍妹完颜树荣是海州老师的助手,见证了海州老师严

本文作者那海州老师不仅是金史专家,还是京旗文化专家,他的论文都是一个村屯一个村屯走出来的。实地考察,历尽辛苦,几年前舍妹完颜树荣是海州老师的助手,见证了海州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

本文主要内容为那海洲老师论文《乾隆九年京旗移民始末》。

乾隆九年(1744)开始,清政府因都城人口剧增,为解决“生齿日繁”而制定国策,从北京向东北满族故地拉林、阿勒楚喀移驻旗民。

为了弄清京旗移驻的来龙去脉,笔者多年潜心研究,实地踏察,终于将这段移民历程理顺清楚,写成文章,著述于世。求教于方家。

京旗苏拉移驻,发端于雍正二年(1724),都察院副都御史塞德请设立井田。

具体办法是:内务府交出余地户部所收官地内拨给新城县一百十六顷、固安县一百二十五顷八十九亩,制为井田。令八旗挑选无产业之满洲五十户、蒙古十户、汉军四十户前往耕种。

自十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各授田百亩,周围八分为私田,中百亩为公田。公田之谷,俟三年后征收,于耕种所余地内立村庄、造庐舍四百间、每名给银五十两,以为一年口粮及牛种、农具之用。设管理、劝教二人,俟有成效,分别议叙。

这种从解决八旗兵丁“恒产”上着眼,解决京旗“苏拉”的办法,得到了雍正的肯定。雍正帝于同年六月二十三日上谕:“所议甚好,著照依施行”。户部遵旨施行,遣官于直隶固安县,择官地二百顷为井田,如以一户按五口之家计算,则有五百口左右的京旗苏拉,走上了移住的道路。然而内地已无闲旷之地,惟有“根本之地”的东北,确有可耕之土。

雍正末年京旗移驻东北“已有定议,未及举行”。乾隆二年(1739)御史舒赫德奏疏:

“伏思盛京、黑龙江、宁古塔三处,为我朝兴隆之地,土地沃美,地气肥厚,闻其间旷处甚多,概可开垦。虽与八旗满洲不可散在他方,而于此根本之地,似不妨迁移居住。

且八旗之额兵将及十万,复有成丁闲散数万,老稚者不在内,若令分居三处,不惟京城劲旅原无单弱之虞,而根本重地更添强壮之卒,事属两便。由是合计,京师及三处地亩均匀摊给,务使家有恒产,人有恒心,然后再教以俭朴,返其初风,则根本绵固,久远可计矣”。

乾隆五年范咸等再上疏,亦未允。乾隆六年五月二十日户部侍郎梁诗正奏称,每岁春秋二拨各省解交户部银多则七、八百万,少则四、五百万,而京中各项支销合计须一千一、二百万,入不敷出。

原因在于八旗兵饷浩繁,所出即多;各省绿营兵饷日增,所入愈少。梁诗正建议:

第一,在京八旗闲散人丁分置边屯;

第二,裁减绿营冗额。

经大学士遵旨会议,认为京旗还屯一条应无庸议,至裁减绿营一条,查雍正元年以前各省额设马步兵五十八万零二百万余名,因西陲用兵及苗疆、河工等项,增设十一万六千余名,后议裁二万余名,尚多浮冗,应如梁诗正所议行。

与梁诗正奏议的同时,户部尚书讷亲也对近年以来财政拮据提出警告。

乾隆帝对梁诗正等的奏议极为重视,关于京旗还屯一事,特命大学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衮前往奉天一带相度地势再行定议。实际上全面接受了梁诗正等的建议。

乾隆六年六月十三日御史吴炜奏言:“近见度支之臣有以国用不足为忧者,恐开言利之弊。”

此奏显然在指斥户部侍郎梁诗正等。乾隆帝特降旨:“部臣之奏亦制国用量入为出之意,此非言利之可比也”。

乾隆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是月,大学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衮奏称:

吉林所属拉林,阿勒楚喀地方有地一段,周八百余里,另斐克图地方有地一段,周二百五十余里,皆系上地,宜于垦种。

按查郎阿,阿里衮等遵旨前往奉天,吉林,黑龙江查勘荒地,以安置京旗兵丁,他们以为拉林,阿勒楚喀之处最为理想。

(里面涉及的一些地名,阿城人应该都很熟悉)

乾隆七年五月初七日,议定拉林、阿勒楚喀移驻京旗满洲一千名屯垦耕种各事宜:

一、不论兵丁闲散,择有妻室之单户,携眷前往;

二、每户给屋三间、地三顷,按旗分为八区,每旗设立屯庄二处,并设副都统衙署,以巴灵阿为总统该处之副都统。

乾隆七年十一月初六日,据钦派侍郎三和、副都统巴灵阿与宁古塔将军鄂弥达酌议,京旗满洲一千名还屯拉林、阿勒楚喀的准备工作可在两年内完成,俟九年秋,即可令其起程。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331/640.html



上一篇:公示 | 文化和旅游行业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推荐
下一篇:兰州市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组织开展关爱特殊儿童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