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发现夏王朝存在的地理与文化标志!考古发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作者:赵辉)夏王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中国国家建立的标志,其是否真实存在?存在于哪里?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历史谜团。随着中国现代 考古学 的诞生

(作者:赵辉)夏王朝作为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中国国家建立的标志,其是否真实存在?存在于哪里?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一个历史谜团。随着中国现代 考古学 的诞生,通过考古学求证夏王朝的存在,成为中国考古学的一大任务。百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先后产生了怀疑否定夏朝历史真实性的疑古派“古史辩派”,以及以二里头考古遗址为中心的夏文化“中原中心论”派。此两类学派成为当前历史学界与考古学界的主流观点,主导着当前的夏文化研究方向,垄断着夏文化研究的各种资源,吞噬着国家有限的财力物力,阻碍着夏文化研究的健康发展。

夏文化,中国考古学有两种定义,“广义夏文化就是夏王朝文化,而狭义夏文化则是指夏后氏的文化。在当前的夏文化研究中,研究者常常忽视和模糊了夏文化的族属主体,混淆了广义和狭义层面的夏文化,由此造成了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从考古学层面来看,在夏王朝核心区域内,且与夏纪年相当的考古学遗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河南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一类是 二里头文化 。”“这两个文化各有多个类型,它们共同组成了广义夏文化。这些遗存或文化类型所对应的族属十分复杂,既有夏后氏,也有祝融八姓、有虞氏、皋陶偃姓之后、伯益嬴姓之后以及穷寒氏等泛东方族群和其他未知的族群。”“所谓的“夏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夷夏融合的产物,”血统纯正”的夏文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当然,如果考虑到豫西的伊洛河流域主要是夏后氏的活动区域,那么把这一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与煤山类型,以及二里头文化的二里头类型视为狭义的夏文化遗存,大体上也是可以的。”(孙庆伟)。

总而言之,当前夏文化研究的成果为“夏王朝活动区域内的夏人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叫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是主要研究对象”。这个结论本身就存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不论是先秦文献典籍记载,还是考古发现,都无法把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同夏文化建立起唯一对应的关系,不论是狭义的夏文化还是广义夏文化;作为考古学范畴定义的龙山文化,将河南龙山文化等同夏文化,更是一种违反学术研究的利益定义。不属于河南的龙山文化就不是夏文化?不在河南地界的龙山文化就不属于广义的夏文化?显然这样的学术研究成果毫无意义,也毫无价值,反而严重误导了全国的夏文化研究工作与研究者。

将“后羿代夏”“寒浞乱夏”这两段夏王朝历史中的插曲,作为定义二里头考古遗址为夏王朝中后期的都邑、为夏后氏族的活动中心,即无多年考古证明,也无历史文献记载。如此生搬硬套的夏文化研究成果,缺乏实事求是的学术精神,是对耗费巨大的考古研究的不负责任。

众所周知,尧舜禹禅让、鲧九年治水而不成、大禹治水是奠定夏王朝的基础,被中国各类文献典籍所记载。大禹之子启,在大禹治水建立丰功伟绩的基础上,由启开始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王朝,启也正式成为夏王朝初期夏王国的第一位君王——启王。

因此,研究夏王朝、研究夏文化就离不开对大禹之子启王的深入研究;对启王的研究,才是破解夏王朝、夏文化的关键,而不是“后羿代夏”“寒浞乱夏”这些夏王朝时期的非主流历史文化。

在关于夏王朝历史的文献典籍记载中,目前来看,唯一能确立的历史地理坐标为淮河之滨的涂山。淮河之滨的涂山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献典籍、不同历史事件所反复记载:《左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史记》“禹娶涂山” “夏之兴也以涂山”;《吕氏春秋》“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由此可见,淮河之畔的涂山,才是研究夏王朝、研究夏文化、研究华夏文化的正确方向;才是研究夏王朝活动区域内的夏氏族或夏人居民留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的主要研究对象,而不是数百公里外的二里头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326/610.html



上一篇:游戏研究工作坊|游戏何以咏永生?
下一篇:香山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首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