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观察丨中国最早具体阐述读书方法的论述,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2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最早具体阐述读书方法的论述,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021-03-23来源: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认为,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最早具体阐述读书方法的论述,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2021-03-23来源:大众日报 08版

前一阵,贾平凹女儿贾浅浅的诗,突然间意外“走红”,搅乱了诗坛一潭春水。对她的诗,评论两极分化,称赞的以为质朴天真,有一颗童心;反对的谓之“屎尿体”,根本不是诗。

贾浅浅的诗到底好不好?

“诗无达诂”,意思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致相同,对同一个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行。

虽然诗无达诂,并不意味着文学艺术的评判没有基本的标准;并不意味着对作品的解读和阐释就可以任性而为,没边没沿天马行空,毕竟还有作者、作品的文本摆在这里。那么,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品,或触摸到作者创作的初衷所在?

在这方面,古人早就提出很多卓越的见解。比如说,孟子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非常有代表性,这些观点作为文学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至今仍然被强调和沿用。

关于“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篇中这样表述,“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意思是说,阅读一首诗的时候,需要阅读者“将心比心”,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去揣摩去理解去感悟,才能捕捉到作者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从而准确理解其主题。

孟子同时还提出,要“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篇中,记载孟子回答万章的提问时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结合上下文,意思是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的作品,只读其诗书还是不够的,一定要认真研究一下该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综合考虑才可以。

仅从字面上看,“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似乎还有点儿冲突,其实,从文学批评和鉴赏的角度来说,实质上并不矛盾。毕竟,一味“将心比心”也有不足之处,如果任自己心灵放飞而无所节制,很容易走入过度臆想或者穿凿附会的歧路,以至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单方面强调时代背景之类元素,又容易导致对作品和作者的理解陷入机械化、模式化,过于肤浅疏阔而难以触摸到诗人真正用心之处。正所谓“二者势若相反而实则相成”,恰恰需要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平衡好作者、作品、阅读者之间的关系。

这方面,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龚鹏程来山东省尼山书院“孟子公开课”举办学术讲座时,曾进行过生动阐释。龚鹏程说,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是中国最早具体阐述读书方法的论述,对后世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以“知人论世”为例,龚鹏程说,“如果我们要评价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作品,就要把这个人跟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综合分析。比如说,要分析杜甫的诗,一定要去了解他每首诗是在什么样的具体环境中写作的,这样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是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发言。同时,也不要作苛刻的批评。因为一个人的学术思想是会随时间改变的,在不同的阶段碰到一些特殊事情,其思想也会产生变化;另外,一个人处在具体的环境之中,做事往往会有很多不得已之处,那么,我们在评论这个人、这件事或者这个作品的时候,需要全面细致地考虑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环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

龚鹏程介绍,现在很多学者读书、做学问时,往往会先去编著研究对象的年谱,并以之作为一项基础工作和研究方法。“很多研究杜甫和杜甫诗歌的学者,就是首先着手给杜甫编年谱。年谱编好了,对杜甫的生活经历、创作情况已经了然于胸,这样再进行学术研究,不仅事半功倍,得出的结论也更准确,有理有据。其实,研究所有的诗人、作家,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这就叫作以‘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读书和作研究。”

由此可见,“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之所以能够成为重要的文学批评与鉴赏方法,就是因为可以实现文学创作的“溯源”,通过与文学创作“逆行”的方式,一步步倒推,努力退回到创作原点,探寻到作者的“志”之所在。

大家都知道,中国诗歌有个传统叫“诗言志”,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志意、情感。有的诗写得浅易,其“志”不用费劲去“逆”就能心下了然。如白居易的诗就是如此。白居易去世以后,唐宣宗还曾专门作诗一首悼念,其中一联“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足可见白诗的通俗易懂和流传之广。但是,也有的诗虽然很美,但到底表达什么内容,却如云山雾罩,令人看上几遍想上几通,还是难得要领。李商隐的诗就是如此。更有十几首直接以《无题》来命名,透着一股“你想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去吧”的劲儿,评论家们只好以“深情绵渺”来概括其“志”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323/591.html



上一篇:从宋朝服饰文化的发展经历,看其对少数民族的
下一篇:复旦大学与奥斯陆大学签署合作共建复旦-欧洲中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