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间里的屯堡文化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织机呕哑,丝线交汇成经纬; 朝晖夕阴,彩匹堆叠成霭云。” 纺织文化源远流长, 纺染织绣、绫罗绸缎、丝帛锦绢, 无一不是纺织文化的载体和呈现。 纺织文化

点击蓝字关注我哦

“织机呕哑,丝线交汇成经纬;

朝晖夕阴,彩匹堆叠成霭云。”

纺织文化源远流长,

纺染织绣、绫罗绸缎、丝帛锦绢,

无一不是纺织文化的载体和呈现。

纺织文化之美之丰富,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悠长岁月到现代生活,

纺织串联起百年文化记忆。

安顺鲍屯村的屯堡文化,被称为明代历史的“活化石”。

数百年前的大明帝国虽然早已湮灭无痕,但这里留下的屯堡文化,包括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还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因此,走进安顺鲍屯村,仿佛翻开了历史的画卷。

这是一个保留着明朝江南文化风俗和明朝屯军文化遗风的古村寨,生动鲜活的明朝文化,牵引着一个个明史爱好者,到这来探求一个个未解之谜。

?百年古法纺织间,织出屯堡妇女最贵重的装饰

踏入这个纺织间,最先吸引眼球的是屯堡的妇女们,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帚帚,脚上两个翘翘。”

她们的服装多以青、蓝色为主,样式为宽袍窄袖并且不加花边,围以黑布裙。这种服饰是传承了明太祖朱元璋夫人马皇后的服饰,俗称“凤阳汉装”。

凤阳汉装腰部的“丝头系腰”是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女性美的重要装饰物,使得风阳汉装锦上添花,也是妇女们对美和自信的象征物。因为它展现女性的曲线美,所以成了鲍屯妇女的主要标记。尤其是鲍屯妇女走亲访友,参加集会时系上丝头系腰,伴着轻盈的步伐,众多丝线左右摆动,给人以超凡脱俗之美感。

丝头系腰的编织技艺,在明代移民中并没有被带到贵州来。清雍正年间,鲍氏第十一世鲍大千看到母亲系的祖传丝头系腰,是全村寨唯一的一条,鲍大千决心回祖籍安徽学习编织技艺。于是鲍大千徒步数千里路,历经数月,才回到老家安徽歙县棠樾村,学会织丝头系腰。现如今只有鲍屯,至今还沿袭着这门技艺。

鲍大千为服饰文化的传承作出了贡献,被人称为屯堡服饰文化的大师。明代服饰的遗风,成了安顺屯堡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那究竟这丝头系腰,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呢?要做好一条丝头系腰,先得把1450多根丝,纺成150多根线,然后挂丝带——将150多根线挂在铁钩上,上下翻转,穿插丝线。这个过程需要十分熟练,织错一根都要重新解开来织。随后,是织通带、挑花、翻花,织好以后还要看丝头齐否,整齐了,就是好的。最后的一道工序,是将白色的丝头系腰染成黑色。

做成一根丝头系腰,昼夜加班,至少也需要一周的时间。繁复的过程,使得丝头系腰成为屯堡妇女服饰中的“重头戏”,屯堡妇女以拥有丝头系腰为荣,是屯堡男女定亲必备物。

?纺车是历史的年轮,转动着记忆里碎片

在历史中,作为凤阳汉装中最具特色的丝头系腰,也曾经被认为是“封建残余”,不准织,不准系。屯堡服饰一度走到危急关头,由于屯堡人强烈的族群文化认同意识,每次强迫改装的风声过后,屯堡人的服饰立刻又恢复过去的样式。这些服饰从安徽传来,如今在安徽当地早已失传,但是在鲍屯却完好地保存下来了。

这种来之不易的技术,让人们的生活编织出美丽色彩。这些服装不仅仅作为节日或祭祀的礼仪服饰,在日常生活中、劳作时都穿着,鲍屯当地的妇女都是自己在家纺布、漂色,再亲手缝制衣服的。当地人觉得穿着这样的衣服充满自豪感,这种衣服如今已经成为鲍屯村的一种标志。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318/561.html



上一篇:寓意兴旺的文化传播公司名字2021年最新
下一篇:用神话讲文化 由文化讲神话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