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韩愈在宣城的生活和对宣城韩愈文化研究开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苏金涌 第388期 四、韩愈之古文源于宣城 “一言而为天下法”。自明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出,“八大家”之名为大家所肯定,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为大家所共识。不仅是他

苏金涌

第388期

四、韩愈之古文源于宣城

“一言而为天下法”。自明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出,“八大家”之名为大家所肯定,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亦为大家所共识。不仅是他时代最早,年龄最长,还在于韩愈是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就他现存的文章看,都是古文,这说明他一开始就写“古文”。这与韩愈在宣城读书,师事梁肃、萧存等古文运动先驱有直接关系。

虽然韩愈能写“四六骈文”,亦很有功力,如《进学解》一文可证,然他不以迎合时俗和为应付进士考试而写“时文”。他不像柳宗元、欧阳修那样性格融通,为考进士,得官职,先务“时文”,得到官职,有了衣食之具后再务“古文”。故他一考再考,文章写得再好,亦不中试官之眼,总是落第。可见韩愈性格执着于“古文”,终生不渝。他在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时,就提出“修辞以明其道”的主张,举起了古文革命的旗帜。并陆续写了不少优秀的古文,为提倡“古文”树立了范式。团结一批热心“古文”的志士,培养和组织了写作“古文”的队伍,一个新兴的“古文运动”蓬勃展开了。

李翱就是这批青年中的佼佼者,且享誉贞元间,故“古文运动”的继承人宋人欧阳修等人讲到中唐“古文运动”时,称“韩李”而不称“韩柳”。后世称“韩柳”者,是因为宗元文章写得好,差可与韩愈比肩,非为宗元与韩愈一同发动和领导“古文运动”使然。宗元是在韩愈的号召和创作影响下,于元和初被贬永州后,才开始致力于“古文”写作的。大约在元和三年(809)才提出“文以明道”的口号,已经比韩愈晚了十五年之久。所以中唐“古文运动”的领袖、旗手是韩愈,不是宗元。韩愈位居唐宋八家之首,不仅是年长与宗元,更在于他所处的领袖地位和旗帜作用。故韩愈创作的“古文”,就成为唐宋散文乃至如今散文写作的范式。宋人魏了翁所谓“韩愈一言为天下法”,就成为文坛的共识。

五、对宣城韩愈文化研究开发的建议

韩愈是中国文学星空中最为耀眼的北斗星。自唐以来,历代学者从未停止过对韩愈的研究,对其文学成就评价颇高,备受推崇。宋代文学大家苏东坡赞美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作为韩愈的成长地,宣城文化滋养了韩愈思想文化的形成,成就了千古一文圣。就宣城而言,千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应当好好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开发利用韩愈文化资源,把对韩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价值,让韩愈文化反哺宣城,提升城市自身的地位和知名度。

(一)弘扬韩愈“尊师重学”精神,传承宣城千年文脉

尊师重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汉书?萧望之传》:“国之将兴,尊师而重傅。”南朝梁江淹《齐太祖诔》:“聿尚登学,严道尊师。”在韩愈的身上,不论是少年时期在宣城的学习生活,还是对“韩门”弟子的传道授业,“尊师重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应当说“尊师重学”是韩愈文化中最不可或缺的精神特质。

今年9月,潮州市委市政府通过开展“传承韩愈文脉,延续潮人辉煌”的一系列活动。着力发挥潮州崇文尚学的传统优势,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网络,深入开展尊师重学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承韩愈文脉,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师重学的良好风气,推动潮州教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历史文化名城效应再放大。在整个社会形成强烈的尊师重学的社会舆论,使之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成为文明社会的一种标志。这对于宣城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宣城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是少年韩愈读书成长的地方,也是孕育韩愈文化的沃土。自古以来崇文尚学风气鼎盛,造就了一代代有影响力的文人贤达,韩愈就是宣城文化最好的例子。当前,宣城正处于改革创新、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应进一步弘扬韩愈尊师重学、兴学育才的精神,在全社会倡导尊重教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宣城创业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为宣城的发展提速增添动力。

(二)设立“韩愈散文奖”,举办全国性散文大赛

韩愈因领导古文运动而走上中国文学高峰的顶端。古文运动中的古文,既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散文。古文运动是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运动以韩愈为领军人物,代表人物还有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并称“唐宋文章八大家”。他们提出并阐发了“文以明道”的理论,并对文体文风进行了改革,不仅在理论上奠定了散文创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创作实践上作出了典范,他们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将散文向抒情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zonghexinwen/2021/0308/470.html



上一篇:陈燕琴:旗袍里的文化传承(一)
下一篇:南怀瑾为何说年轻人不要去钻研佛学与易经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