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地与文明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曾经,拓荒者的马蹄没入草原的花海。而如今,只要能找到一块40英亩大的野地,可以让草原植物姑息残喘,那就值得庆幸了。人类创造了文明这个人工制品,所使用的原料就是野地。

曾经,拓荒者的马蹄没入草原的花海。而如今,只要能找到一块40英亩大的野地,可以让草原植物姑息残喘,那就值得庆幸了。人类创造了文明这个人工制品,所使用的原料就是野地。

野地作为原料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非常复杂多样的。因此,由它生产出的文明也多种多样,这些文明之间的差异就是文化。世界文化多姿多彩,也是对野地多种多样的一种反映。

然而现在,人类历史面临着两种急剧的改变:一是野地在逐渐消失,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越来越少;二是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步,必然会带来世界文化的大融合。这两种潮流不可逆转,而且似乎不应当被逆转。问题在于,在这两种变化面前,我们是否能够稍稍做一些改进,使某些可能在变化中消失的价值被保留下来。

对于正在辛勤工作的铁匠工人来说,铁砧上的原料就是他要征服的敌人;同样,对于拓荒者来说,野地就是铁砧上的原料,是他们要征服的敌人。

然而对于一个正在休息的劳动者来说,如果他们能够高瞻远瞩,就会喜爱和珍惜这个原料,正是这些原料铸就了他生命的定义和意义。在此,我大声疾呼,希望有关人士能保护最后的野地,将那些地方当成自然博物馆的展览品保存。这样,以后人们可以从那里得到启发和教化,从那里明白自己文化的起源。

残余的野地

我们创造美国时所依靠的野地大多已经消失了。在不同的地区,被保护的野地的大小,以及被破坏的程度,都有着实际的差距。

长着高禾草的草原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曾经,拓荒者的马蹄没入草原的花海。而如今,只要能找到一块40英亩大的野地,可以让草原植物姑息残喘,那就值得庆幸了。这里拥有上百种植物,而且美丽纷呈,然而从祖辈那里继承了土地的人们却多半不认识它们。

不过,德·瓦加曾经从牛肚皮底下看地平线的短禾草大草原,虽然历经牛羊的践踏和农夫的不合理开垦,但依然尚未全部消失,分散成几个小块,大约有一万亩。1849年,一些淘金人来到了加州,如果政府愿意在纪念墙上刻下他们的名字,那么这些大草原是否也愿意见证曾经的大迁徙?

湖泊沿岸的州曾经有原始松树林,海岸平原曾经生长着巨大的硬木林,然而如今再也没人见过这些景色;现在,哪怕只有几英亩这样的林地作为实验地,我们都会感到万分欣喜。我们的枫树林和铁杉树林也已所剩不多,只有几片1000英亩大小的林子。阿帕拉契山硬木林、南方硬木林,以及阿第伦达克山脉的云杉森林,还残存着为数不多的野地。可是它们也即将遭遇被砍伐的命运,不久之后,旅游的道路就会延伸到森林中。

海岸线是消失最快的野地之一。曾经太平洋和大西洋广阔的海岸线,如今已经变成了农舍和旅游的道路,五大湖未开发的海岸线,只有苏必略湖还有较大的残余。海岸线是最具有历史性的野地,也是最接近消失边缘的野地。

在落基山脉以东的北美地区,只有苏必略国际公园被划为野地保护区。那里面积较大,位于明尼苏达州和安大略省的奎提科。这个地区雄伟壮丽,遍布湖泊河流,大部分位于加拿大地区。然而最近,它的完整性遭受着巨大的威胁,水上飞机可以提供服务的钓鱼区越来越大,此地的管辖权也出现了纷争。属于明尼苏达州的部分,究竟是归州森林所有,还是归国家森林所有,整个地区都可能陷入权力纷争之中。而因为野地产生的纠纷,让人遗憾不已。

在落基山脉穿过的各州,有许多面积大小不等的国家森林,它们都被划为野地保护了起来。那里不许修建道路和旅馆,而且禁止任何伤害野地的行为。这些原则得到了国家公园的认同,但是国家公园并没有规定明确的保护范围。总而言之,这些土地是野地保护工作的重点,然而实际情况却并没有报道的那么乐观。旅游需要扩展道路,使得野地不断流失;为了对付森林火灾,道路必须通畅;地方资源维护队四处鼓吹,劝说各单位建造新的道路,尽管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么做;战争期间,由于木材缺乏,必须修建许多运输道路,尽管这样做违背了法律;而当前,滑雪电缆和滑雪旅馆正在山区疯狂兴起,尽管那些地区已经被划为野地保护区。

在所有对野地的侵略手段中,最狡猾的要数控制掠食动物,比如说为了保护大型猎物而将狼和狮子全部消灭的做法。果然,大型猎物,比如鹿或赤鹿大量增加,几乎将草地全部啃光了。猎人被鼓励前往野地,猎杀过多的猎物。然而那些地方太过偏僻,汽车不能直接抵达,现代的猎人们不愿意去那里。为了吸引猎人,修建道路成为理所当然的事情。野地因此不断被道路分割,而且这种情况还在继续。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707/1120.html



上一篇:民俗服饰设计中运用满族剪纸艺术符号研究
下一篇:杏的栽培历史文化与传播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