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历史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域经济发展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2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张氏传统文化与建设 张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新华社北京2007年4月二十四日电。有一副楹联写得好:你姓啥、他姓啥,无论姓啥,根在中华。你属啥、他属啥,不论属啥家在华夏[1]。这

张氏传统文化与建设

张氏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新华社北京2007年4月二十四日电。有一副楹联写得好:你姓啥、他姓啥,无论姓啥,根在中华。你属啥、他属啥,不论属啥家在华夏[1]。这副楹联充分说明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离开姓氏文化文明就缺少了载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没有源头,就无从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基础条件,是一国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2]。

根据作者搜集的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历史书籍记载,张姓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一带,河北清河张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大族。不少文献记载,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挥公堂《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根据《香港张氏宗亲总会特刊·张氏世系源流考》记载:“我张氏受赐姓之始祖挥,乃轩辕黄帝第五子,为三妃彤鱼氏所生,观弧星,司弓正之职,始制弓矢,赐姓张氏,世居清河。”在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部)张氏最为突出和显赫。

在此探索张姓的历史,可追溯到黄帝。 根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提到“张”字本义为弓上弦,含义为开弓,即是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引申出来的。另外,还有史书也提到了张姓的其他来源,作者认为:但就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有参考价值。

张氏祖庭的建立和发展

立足本地实际,科学确定发展战略[3]。在历史上有著名的“五姓七家”,清河崔氏就是其中之一,没想到在清河,现在难觅崔氏踪迹,却有张氏祖庭。张氏祖庭的位置较偏僻,但是离县城也就是几公里。我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张姓又是中国前三大姓之一,近期统计张姓在全球人数中接近一个亿。如此兴旺的张氏宗族被许多张氏专家认为:其得姓地就在河北省清河县。由此可以说明张氏祖庭的修建和其得姓于清河的历史有关。因此,确定修建张氏祖庭,也是其动因之一。

世界张氏源于清河,每年有近20多个国家的张氏后裔来到清河祭祖,还因清河在周代就有张氏祠堂及古墓。据明朝永乐年间《清河家乘》记载:“仪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说明张仪的兄弟张撰曾于周朝在清河立过宗祠,这也是张氏根在清河的又一佐证。

张氏祖庭的几期工程建设还在进行之中,包括书画展馆,谱牒藏馆,历史名人文化展馆,各种文化资料展馆等,都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及姓氏文化的极好平台。

对经济与教育的影响

张氏文化历史悠久。“修建张氏祖庭”的意义,不仅仅表现在对清河县的经济发展上,还对清河优秀文化的继承和生活、生产产生的积极影响。张氏宗亲联谊会会长认为:姓氏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本没有区域的界限,但当它与寻根文化联系起来共同唱戏时,它就打上了地域的烙印,便成了地方的特色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所以,这对当地的经济增长意义重大。

笔者认为;“张氏文化是清河在羊绒之外又一走向世界的桥梁。清河的羊绒也有悠久的历史;张氏的祭祖活动,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除了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也对教育产生了作用。这些活动间接的让学生参加,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体验、交流、总结、归纳,亲历亲为,提高兴趣。有的学校在上课时还播放了清河张氏祖庭举行的世界张氏第四届恳亲大会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场面的壮观、特别、张氏祖庭的宏伟,从而引起学生对张氏文化的探究和欲望,打开学生的思维及眼界,增强学习历史和历史优秀文化的兴趣。

[1]张金生.姓氏传奇——张氏来源[J].清河张氏,014,20,38.

[2]姚明阳,孙健,宋曼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书香校园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7,4,142.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626/1071.html



上一篇: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
下一篇:新商业模式研讨暨壹号酱香品牌战略合作新闻发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