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酒楼在酒楼上中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酒楼上》作为鲁迅在经历了1923 年第二次绝望后的首批小说创作,展现出了与之前大声呐喊的“启蒙鲁迅”所不同的个人形象。鲁迅曾评价自己的呐喊是为了“呐喊几声,聊以慰藉

《在酒楼上》作为鲁迅在经历了1923 年第二次绝望后的首批小说创作,展现出了与之前大声呐喊的“启蒙鲁迅”所不同的个人形象。鲁迅曾评价自己的呐喊是为了“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但1924年的《彷徨》却出现了“猛士”之孤猛气质的缺失。夹在中间沉默的1923 年,也被认为是“鲁迅的又一个人生原点”[2]。

一、层层嵌套的审视结构——“我”的多重身份

《在酒楼上》复杂端倪之初显,就是开头的第一个“我”字的使用。

“我从北地向东南旅行,绕道访了我的家乡,就到S城。这城离我的故乡不过三十里,坐了小船,小半天可到,我曾在这里的学校里当过一年的教员。”

对于那些对鲁迅的个人生平并不陌生的读者来说,虚拟地名“S 城”和虚拟经历“当过一年的教员”足以给横空出现的“我”贴上“不可靠叙事者”的标签,“我”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视角,以一个不可靠叙述者的身份不痛不痒地讲述着“我”即将遇到的归乡经历。但紧跟在这身份交代后的几句对现实处境的描述:“深冬雪后,风景凄清……我竟暂寓在S城的洛思旅馆里了”。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我”的身份:“深冬雪后”等书面化的语言,是理应内化于文人心理的语言结构。虽然这里的“我”绝不等于鲁迅本人,但其“教员”这一特殊职业的知识分子属性就决定了“我”的话语与鲁迅的个人思想存在着交叉重叠。

在“我”终于捱过了无聊的路程到达酒楼,与阔别十年的吕纬甫相遇后,叙述的焦点继而转到了吕纬甫身上。虽然叙事视角自始至终都是身份复杂的“我”,但在前半部分大段的对故乡的怀想中,叙事焦点也落在我身上,我是视角和焦点的双重矛盾结合体,这也使得前半部分文本有了散文的特质。而与吕纬甫见面寒暄之后,大量的篇幅被用在吕纬甫对这十年来经历的自白上,且用的是直接引用,这就使得在吕纬甫变成了文章的第二个“我”后,也就弥补了第一人称视角叙述的一个常见的普遍短处——无法进入文本中其他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吕纬甫内心世界的展现和神态描写,作品形成了包括第一叙述者“我”之外的双重复调结构。和“我“的凝视与被凝视一样,吕纬甫在被“我”凝视的同时,也完成着对“我”的凝视。

这二者共同的启蒙者和知识分子的身份,使得二人互为主客体,在这双重复调中,文本也具有了反讽、虚无等多重张力。而这或许也是鲁迅的用意所在——通过对“我”身份的分裂和扭曲完成对他自己的审查。这就形成了“乡村—我—吕纬甫—我—鲁迅—研究者”层层嵌套的审视结构。根据弗洛伊德的三重结构人格理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的[3]。层层嵌套结构就成了镜像理论的实物具象——没有什么能比身份和经历相似的两个人更能构成镜像效果了。于是“我”和吕纬甫实质成为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相互凝视,解构的程序也在此过程中完成。他们理想中的“启蒙—被启蒙”模式是一种“虚假意识”,是对现实的“虚幻再现”,一旦“征兆”出现,原有的理论解构就将失去其存在意义。面对故乡,他们意料之外的“失语”便成为启蒙结构中的“征兆”。当启蒙实质终于被拨开迷雾展现在眼前,其意义也就烟消云散[4]。

二、主体和客体的共同失语——启蒙的自我瓦解

复调视角的叙事和吕纬甫的长段大独白在《在酒楼上》这一文本中完成了恰到好处的杂糅,使得这篇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作是散文和小说的结合。具备“形散”特点的散文部分通过独特的叙事手段完成了“形式即意蕴”的历史使命,要想继续深入表达者思想的内核,我们需要将焦点重聚至吕纬甫的独白情节中。

在吕纬甫的叙述中,“无聊”一词成为频繁出现的感官体验表征:

“我实在料不到你倒去教这类的书……”

“他们的老子要他们读这些,我是别人,无乎不可的。这些无聊的事算什么?只要随随便便……”

吕纬甫口中桩桩件件无聊之事,实质上也是不受任何人驱使。但他自觉发生的“无聊”意识意味着,这种对自己所从事之事的排斥并不是狂人式的奴性和劣根性,而是“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无力。在吕纬甫的独白中,故事的参与者阿顺、母亲、家教的雇主都是失语的,这意味着共情与理解的缺席,意味着主体意识上的“排他”,一个典型的“他者”形象就在此中被构建起来。“他者”是一个带有价值观的名词,是通过制造他者的他者化过程来完成的,即通过自设的标准,将那些与此不同的对象打上异常或不规范的标签[5]。这种隐藏的身份对立,暗示着回乡的知识分子终将陷入文化启蒙道路的窠臼,作品也只能成为知识分子内部的自慰自怜和自我感伤,与吕纬甫眼中的乡村的失语相对应的,是他面对乡村人时作为启蒙者身份的无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508/845.html



上一篇:城市意象批判与城市图景建构雷蒙威廉斯城市文
下一篇:世纪后期诗经文化研究再审视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