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次医古文研究学术交流会暨中医文献与古代汉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1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会议于2014年5月31日在南宁隆重召开,6月2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代表出席会议,交流论文59篇。具体内容如下。 1举行首届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

会议于2014年5月31日在南宁隆重召开,6月2日圆满结束。来自全国各地近百名代表出席会议,交流论文59篇。具体内容如下。

1举行首届中医典籍与语言文化研究专家学术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继承人的拜师仪式。中华中医药学会温长路教授宣读学会批文,聘请钱超尘等6名资深教授为首批导师,批准杨东方等28名学者为继承人。举行拜师礼仪并颁发证书。

2大会学术报告。复旦大学申小龙教授作《中国语言文化研究的汉字视角》学术报告,阐述了汉字在中文表达理解中的核心作用、汉字影响中国古代语言学的特征、以字学为中心的中国语言与文化等问题,指出汉字鲜明而丰富的传统内涵与意象性以及汉语的字、词、句功能的中外认识差异。报告打开了新局面,使医古文研究、中医经典研究的思路进一步拓展。兄弟院校专家教授就典籍句型与思想表达关系、词语逻辑义与文化义关系、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进、汉字的语言功能、民族文化研究焦点等问题提出探讨;打破了医古文研究、中医经典文献研究与普通语言学的界线,沟通了中医药文化研究与语言文化学之间的联系,显示了语言学“文气”与中医学“元气”不可分割的联系性。学术专题还有上海中医药大学段逸山教授的《近代中医药期刊启示录》,引史为鉴,启发今人;北京中医药大学王育林教授的《中医经典文本训诂》,阐述文献训诂中应注意的问题。继之自由发言,就中医古籍整理、经典研究、医古文教学等内容展开讨论,会议气氛融和热烈。

3参观广西中医药大学医史馆、班秀文国医大师陈列馆、医古文及中医文献资料研究室等,学者们就文献资料整理收藏等问题作了相关交流,并对广西中医药大学对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的重视予以高度赞扬。

4自由交流。轻松愉快地探讨了普通语言学与医古文的关系、经典文献研究与语言理论指导、现代语言学的发展与网络语言传播等问题。学者们建立了日后的学术往来的联络关系,兄弟院校教师还借此机会约请专家前往授课。可以说每位学者均感受到了充分交流的气氛,收效甚佳;青年参会学者获得了相应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分,满载而归。①选点。a点:骶骨结节韧带的阳性点;b点:坐骨结节与骶尾骨下端之间的阳性点;c点:位于骶尾骨下端的阳性点。②具体操作:患者俯卧位,局部常规消毒。a点:针尖略向内斜,找到阳性点后呈扇形面来回针刺3下,针刺深度为3~4 cm(针刺时针尖紧贴坐骨结节内侧缘),当针下痠胀感消失时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眼1~2 min。b点:针刺扇形面与骶结节韧带垂直,先沿韧带的起止点分别斜刺后将针退至皮下再垂直刺入,一般深度为10~13 cm,针尖穿过韧带,当针感消失时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眼1~2 min。c点:针尖方向略向外侧以扇形面斜刺3针,针刺深度为3~4 cm,以针尖穿过结节点即可,当针下痠胀感消失时出针,用干棉球按压针眼1~2min。

1.4.2 对照组 予常规毫针针刺治疗。取穴(患侧):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操作:患者俯卧位,局部穴位常规消毒,穴位常规消毒后,取0.30 mm×45 mm华佗牌毫针针刺患侧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施提插捻转手法,频率70~110次/分钟,至出现痠、麻、胀等得气感,得气后留针30min。

两组每日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连续观察2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自拟) 痊愈:腰骶部疼痛及局部阳性体征消失,身体功能恢复正常,可参与正常生活与工作。显效:疼痛及其伴随症状明显缓解,身体功能得到部分缓解,但正常工作与生活受到一定影响。无效:腰骶部疼痛缓解不明显,其伴随症状亦未见改善。

2.2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注:两组疗效经Ridit分析,u=4.1347,P<0.01组 别 n 痊愈 显效 无效 痊愈率% 总有效率%治疗组 30 12 17 1 20.0 96.7对照组 30 4 13 13 13.3 56.7

3 讨论

圆利针为古代“九针”中的一种。《灵枢·官针》云“病痹气暴发者,取以圆利针”;《灵枢·九针论》曰“虚邪克于经络而为暴痹者也”。运用现代的医学理论可以理解为:在相当一部分慢性运动性损伤疾病中,其受损的部位多数为肌力小的肌肉或附着在骨突处的肌腱、韧带等,由于各种内因或外因导致其损伤,从而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肌肉或肌腱发生挛缩,局部代谢产物(如乳酸、钾离子等)得不到有效清除,刺激周围的神经或痛觉感受器而产生疼痛。而圆利针疗法就是根据产生疼痛的动作或姿势,分析其受损的肌肉,确立治疗点,以其粗大的针身对软组织形成靶点式的挤压,从而消除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恢复肌细胞的内部平衡,减轻组织内压,解除组织间的粘连,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无菌性炎症的吸收,从而对骶结节韧带损伤性腰痛产生较佳的疗效。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415/720.html



上一篇:李雄真诚至善医家基
下一篇:福建省政协文史资料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