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0.引言 提到近期内开展研究的历史文化变动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属于较为热门、研究意义较为深刻的类别。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便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行旗帜

0.引言

提到近期内开展研究的历史文化变动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定属于较为热门、研究意义较为深刻的类别。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便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前行旗帜,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仍然为国家政治的重要参考概念,也是国民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但对当前国家治理中所展示和运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简单研究后发现,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明显属于融合了中国特色文化的混合型文化概念。这种混合形态的产生属于一种必然行为,但若要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与中国文化、时代发展特征相融合,便需要研究人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契机和主要形态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

1.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根本意义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型依托于中国文化

人生活在文化之中,人们生活基础和生活习惯的形成,都是来自于文化。人的整体构成也可以看做是文化的构成,文化承载着人们存在的意义和发展的路程。文化实际就是普遍性的利益,只不过这种利益只针对人类自身而言。换言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所拥有的,约定俗成的文化体系,便是可以解释“人”,以及最大限度贴“人”潜在思想的关键。这说明要实现最高效、最稳定的文化研究,就必然要从已有的、已成型的文化体系入手。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发展历史中已经完成沉淀和渗透的文化体系,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在其更加深入的发展中而成型的文化内涵,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和应用的必然结果,其成型自然依托于中国文化。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本就具有的内容,具有相辅相成的互助作用。中国文化的成型,决定了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向和深度。且对于中国而言,要实现文化自信就必须要以公众的思想风向为主,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作为核心,稳定公众的思想方向,重新激发其内心深处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这无疑奠定了“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互助关系。而这也正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意义所在。

1.2 借由中国文化角度可升级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价值

顺应时代要求,开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是为了研究这一适应于我国,且十分独特的文化产物的综合价值。也就是研究该理论体系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潜在价值。已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人以及中国社会的价值观高度吻合,故其能够被长期应用。同时观察马克思主义成型和发展历史可知,马克思主义并非在中国被提出,却在中国被沿用至今。这说明除价值观上的契合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必然还存在其他的文化特征,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高度吻合。具体我们无需深究,但这种吻合一定处于正面状态,这一点从当前中国的发展质量中便可看出。针对此,如若我们国家在未来阶段仍然要利用马克思主义发展社会,就必然要将中国文化融入其中,用中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可来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的契合度。这便是中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现实意义。简而言之,既然其成型的内容中带有这一文化体系,那么从已经成型的角度,去分析两个文化体系在何种情境下相互适应,又是在何种情境下达到最优状态。就可以使用顺其自然的形式,研究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形态。不仅如此,在研究的过程中,也可将该文化体系为轴,将研究的视角向外拓展,直至对中国社会以及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所映射出的社会发展历程进行深刻认知。当确认二者相互依托,且借由中国文化可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价值,便构成了此研究的根本意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现状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突破研究限制

在以往,几乎所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而开展的文化研究,都将研究重点放置在了研究其过去的文化内涵上。而在当下,随着中国这一具有特殊国情的国家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发展力度,在中国得以应用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内涵便逐步成为了研究核心。多数学者都认为,既然研究学界以提升中国发展质量作为研究背景,那么直接以中国作为考虑点更换研究方向也应该具有切实的转换价值。而这种转换刚好拜托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界的研究凝滞现状,为众多研究者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性思路。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324/601.html



上一篇:网络短视频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新形态
下一篇: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二十年基于期刊论文的观察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