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的若干突出视点及思考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面从严治理、全面高质发展,成为时代特色和发展主流。在这一形势下,文化学界的学术研究呈现长期繁荣的崭新气象,取得了丰硕

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全面从严治理、全面高质发展,成为时代特色和发展主流。在这一形势下,文化学界的学术研究呈现长期繁荣的崭新气象,取得了丰硕成果,显示出许多突出视点,值得关注,这对未来的学术研究有充分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一、世界文化研究的突出视点

开展文化建设必先开展文化研究,文化研究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文化,是一个全人类关注的普遍性话题;文化由全人类创造,文化属于全人类,文化关乎全人类。因此,文化研究是全世界的重大课题;对文化研究,全世界各国予以高度关注。在此前提下,世界性的文化研究形成了具有高度共同性的一般特点。本文将这些共同性的一般特点列为如下四点。

(一)文化研究的世界性和常态性

既然文化是人类的共有课题,那么非常自然地,文化研究也一直是世界各国学界长期的、常态性的工作,没有什么时候、没有哪个国家的学术界不进行文化研究。因之,文化类的学术论文、著作在全世界范围也就非常丰富。正是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研究是每一个国家长期关注的重大课题,也是全球范围长期关注、常态性研究的重大现象。

(二)文化研究的广泛性和丰富性

全世界高度关注文化研究,从最基础的研究到高精研究,都有多方面表现,呈现出系统性和深刻性。仅就文化的定义而言,全世界各学者给出的定义之多堪称罕见,“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A.克鲁伯和K.克拉克洪合写的一部专门就文化一词做详尽探讨并加以评述的著作——《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罗列了从1871-1951年间较为严格的定义就有161种”,这个统计还仅限于西方;“后来,法国社会心理学家A.莫尔又继续此项统计,结果表明,到20世纪70年代,世界文献中的文化定义已达到250多种”。“这几乎成了有多少人研究文化,就能产生出多少文化的概念。”[1]进入2000年,已发展到300多种。文化研究作为一个学科主要名词的定义如此之多,应是人类科学各个门类中唯一的特殊情形。我国文化学者出版的著作中,张忠利先生与宗文举先生的《中西文化概论》[2],从300多种定义中选取了43种,进行了深入的学术探讨、分析,是笔者认为对定义的探讨分析最好的,与其他丰富的学术成果一起,表现了我国文化研究的系统性、深刻性。

(三)文化研究的多视角和多种类

全世界的文化研究,一方面有学理性、理论性学术研究,形成一大批学理性、理论性学术成果;另一方面有社会性、实践性应用研究,广泛涉及人类生存与发展、人类社会建设与发展、社会福利保障和发展、国家政治制度和体制、军事和战争性质和演变、生命和医疗卫生、文体事业和发展、国际关系和交往、地区和平与冲突、宗教信仰与差异……等等,无所不及,呈现出多元化视角、多样化种类。这些实践性研究直接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四)文化研究的连续性和延展性

文化研究既然是长期性的、常态性的,又是系统性、深刻性的,那么也就必然具有连续性、延展性。2010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这既是国际政治生活的新视点,也是人类文化生活的新视点。国内文化研究将其定性为国家关系的全新理念,人类和平友好的全新引领,全球和平理想的全新提升。这应该是世界性国家政治和外交文化的崭新创举,是人类文明的崭新创举;在文化研究的意义上,是文化理论研究也是文化建设研究从学术领域向国际政治领域的高度延伸。

二、我国文化研究的突出视点

在上述完全的一致性之外,由于我国发展状况和需要的特殊国情,我国的文化研究又有某些特殊情形,此处主要列出五点。这五个特殊之点,与上述之某些点在本质上也是一致的,只不过在其形成(或来处)意义上有特殊性。

(一)契合世界文化研究一般特点

由于世界性文化研究具有普遍性的一般特点,我国的文化研究在世界性文化研究的范围之内自然具有同样的学术性质;同时,更由于我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文化与世界的接轨、融合越来越深,文化的学术研究只能越来越与世界步入同轨,文化学术目的、内容、范式越来越趋于一致或近似,在文化研究的特点上与世界形成契合、一致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是完全具有必然性的。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213/369.html



上一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回顾与反思
下一篇:唐朝蹴鞠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