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建构与权力再生产:论斯图亚特·霍尔的新闻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自21世纪初以来,霍尔和英国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尤其是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模式以及在这一模式启发下出现的“新受众研究”,成为本土新闻传播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

一、引言

自21世纪初以来,霍尔和英国文化研究视野下的媒介研究,尤其是霍尔提出的编码-解码模式以及在这一模式启发下出现的“新受众研究”,成为本土新闻传播研究者关注的主要对象。①但大多数此类研究没有从思想史和学术史的维度对霍尔相关研究文本的版本流变及其不同的时代语境和问题意识进行批判性把握②,且大多把研究视角聚焦在媒介与身份认同、意识形态和道德恐慌等相对更有典型文化研究色彩的议题上。③比较而言,霍尔在CCCS时期的新闻研究成果以及这些研究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研究视野下的新闻观念却是一个相对较为边缘的议题。就少数现有文献来看,有本土新闻传播研究者注意到霍尔在进入CCCS后不久领衔开展的报纸新闻研究项目,并就其成果《报纸的声音》一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述;④还有学者意识到霍尔等文化研究理论家所着力强调的作为表征和表意实践的建构主义传播观对重新审视和修正主流新闻定义具有重要的方法意义。⑤此外,亦有研究者借鉴文化研究的建构主义理论资源对新闻表征⑥和新闻真实性⑦等概念进行了辨析。

但总体而言,现有研究呈现出零散的特征,大多是对霍尔的只言片语或某一概念的片段化挪用,没有对他在伯明翰时期新闻研究的关键学术文本进行系统研究,故而缺乏对其新闻观念的理论和方法逻辑的整体把握。更有甚者,由于缺乏对研究文本及其语境的脉络化理解,对霍尔媒介理论和新闻观念的本土阐释还出现了概念误用的倾向。比如,有研究者直接把霍尔所强调的对社会传播中既有意义秩序进行批判的政治介入意识,与我国党报理论所强调的新闻媒体作为执政党绝对领导下的耳目喉舌的政治属性划上等号,并把霍尔的建构主义媒介观误读为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简单否定⑧;还有作者在引用霍尔的编码/解码模式对本土新闻传播实践进行分析时,脱离了这一模式的理论逻辑、语境和问题意识,以至于得出通过提高新闻报道技巧来消解“对抗式”解码这一与霍尔原有研究逻辑相悖的所谓“结论”⑨。

基于这种状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回到霍尔在197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以新闻实践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学术脉络,从整体上对霍尔的新闻观念进行关照,挖掘伯明翰时期文化研究范式的新闻研究对本土新闻理论的重构所具有的理论和方法意义。

二、定义现实:建构主义的新闻观

无论是以新闻在民主政治中的角色为核心关切的政治学范式,还是把真实性作为新闻第一属性的哲学范式⑩,传统主流新闻理论对新闻本质的理解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明显的反映论特征。在极端的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将新闻等同于事实本身的看法。比如,中国近代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就认为,“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新闻为事实”。相比之下,陆定一在著名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则把新闻定义为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不过,虽然他强调了新闻是“报道”,即一种对事实进行描述的言语活动的产物,并不等于事实本身,但这个定义同样暗含着一种反映论的逻辑,即合格的新闻报道必须是与客观事实高度吻合的,新闻工作必须像镜子那样“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反映事实本身。此外,陆定一还认为,这种以事实为本源的新闻立场是无产阶级的专利,从而陷入了机械阶级决定论的窠臼。

以上述观念为基础构造的现代主流新闻理论形成了一套以新闻属性和新闻价值为核心的陈述,但却对新闻作为一种话语实践在本质上的复杂面向,尤其是新闻与政治经济社会实践的关系缺乏更具批判性的认知。当然,已经有研究者意识到这些主流新闻定义在哲学上的反映论倾向,并试图从20世纪建构主义思潮,尤其是以索绪尔语言学为基础的结构主义和斯图亚特·霍尔所代表的英国文化研究那里汲取理论资源,对这种基于主客体二元对立的还原论思维进行反拨,以此重构对新闻本质的理解。但这种讨论尚处于初步阶段,尤其是霍尔所代表的文化研究传统的新闻研究成果,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霍尔对新闻本质的阐释作为理解其新闻观念的起点。

与文化研究在整体上的建构主义基调一致,霍尔对新闻的理解也是建构主义式的。在人如何认识世界这个问题上,传统主体哲学把作为具有理性思维的人和作为思维认识对象的客观世界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即所谓主体与客体二元对立,并认为只要通过科学的观测方法,人就能够准确把握客观世界,获得可靠的知识。由此形成的实证主义立场认为主体思维之外的事物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是给定的,与主体意识无关。然而,在建构主义者看来,这种逻辑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并不是直接的,而必须以语言、概念和理论体系为中介。在控制论、系统论、符号互动论以及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建构主义强调主体并不是客观结构的简单产物,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行动者对自身行动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种理解本身也构成了现实的一部分。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205/334.html



上一篇:伯明翰学派的早期女性主义文化研究
下一篇: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常规育人管理的文化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