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的农业文化研究

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世界园林历史上成形最早也是发展最完善的园林,而且中国传统园林的建设理念是追求原生态自然美,其风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景观设计优美的同时结合了

中国传统园林是世界园林历史上成形最早也是发展最完善的园林,而且中国传统园林的建设理念是追求原生态自然美,其风格展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在景观设计优美的同时结合了古人优秀的思想结晶。因此,在园林研究的过程中,对于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我国在长久以来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农立国。在华夏文明的组成结构中,农业文化一直处于核心地位,是华夏文明的主体结构,农业文化时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生存发展方式和文化艺术形式,几乎覆盖华夏文明的每个方面,传统园林建设也不例外,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农业文化[1-2]。

1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方面的不足

1.1 对于园林的定义较为模糊 园林的功能性随着历史变迁和朝代更迭在不断变化,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园林的使用目的和建设方法都不尽相同,有的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有的只是对先前的园林文化进行继承。园林的使用目的不同使得传统园林具有许多不同的展现形式,这也就使得在园林研究过程中,很难对中国传统园林进行定义。而且在园林发展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对于园林的定义不同,对园林文化的历史记载也较为杂乱,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传统园林概念,不利于相关学者研究园林文化,也就很难对中国传统园林与农业文化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索。

1.2 对于园林动物研究不足 园林是一个小型生态系统,园林文化不止包括园林中的建筑和植物,还包括园林中的动物。古代大多园林中都会放养不同类型的动物,与园林中的植物相呼应,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同时又具备人文艺术形态。然而在近现代,园林逐渐被看作是人文建筑与自然植被的交融,很少有放养动物的园林,这就使得研究人员在对传统园林文化进行研究时,忽略了对于园林动物的研究。动物是中国传统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若缺少对于园林动物的研究,将很难完整地建设起传统园林文化结构,不利于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深入研究。

2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体现的农业文化哲学

2.1 农业思维对于传统园林的影响 在传统园林的设计过程中,“寓情于景”成为主要理念,对于传统园林进行研究可以窥视到历史的变迁,正是受直观、从心的农业思维的影响。除了直观、从心的农业思维影响以外,农业文化中延伸的辩证思维也对传统园林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辩证思维强调的是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理解事物的产生和变化,重点在于事物变化的合理性。融合于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辩证思维,大大提升了传统园林的和谐意蕴,营造了传统园林的独特意境。自古以来,我国的园林艺术家就在园林建设过程当中不自觉地应用了辩证思维,营造了和谐的造园意境[3]。

此外,象征性思维也对传统园林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象征性思维的深入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意境不再局限于园林本身的地理范围,而是在意境上得到了拓展和延伸。象征性的思维以联想力为基础,将人思想上的美好意境融合到了园林建设当中,为传统园林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一文化内涵穿越时空,一直影响着当今的中国传统园林。

2.2 中国传统园林蕴含的农家生活趣味 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当中,耕读文化非常重要。耕读文化的内涵是将耕读生活与田园山水进行结合,从而达到寄情山水和亲近自然的目的。在耕读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传统园林体现着农家生活的趣味性,也体现了田园风光的乐趣。中国传统园林除了作为观赏使用以外,在一定时期还作为农耕场所使用,园林中有专门种植作物的区域。在传统园林中种植的作物为传统园林增添了许多田园氛围,同时也储备了一定的物资,在一定程度上扩充了传统园林的功能。在传统园林内进行作物种植,增加了园林的实际功能,为传统园林增加了物资储备的功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有机循环。除此之外,传统园林种植的植被还拓展了园林的经济功能,如寺园。寺园指的是道馆和佛寺的附属园林,同时也包括寺观的外围地区以及内部庭院的类似园林的环境。古代的寺园类似于独立庄园,僧人和道士们的生活完全自给自足,再加上教规教条禁止僧人食荤,因此僧人的生活几乎完全依靠寺园中种植的植物。但是寺观为了吸引更多的游民来参拜,也会种植一些用于美化装饰的植物,例如二月蓝、香蒲、竹子和茶树等等。寺观会充分利用寺观劳动力充足和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分区域建立菜园、药圃和花圃等,实现观赏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寺园将观赏性与实际使用性相结合,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经典实例[4-9]。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研究》 网址: http://www.zgwhyj.cn/qikandaodu/2021/0205/331.html



上一篇:国产动画形象的恶趣味文化研究
下一篇:文化再现中的多重阻力与阐释路径

中国文化研究投稿 | 中国文化研究编辑部| 中国文化研究版面费 | 中国文化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文化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9 《中国文化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